民间童谣与小班集教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音乐韵律活动“小老鼠上灯台”实例活动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3期   作者:陈悦
[导读]

陈悦   四川大学第二幼儿园  四川  成都  610023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64-01

        民间童谣除了对幼儿能起到增长知识、启发智慧、激发想象、培养品德、陶冶情趣外,也有不少是随着游戏趣韵而作的,起到统一游戏动作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它文学作品所不可替代的。把民间童谣融合到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所以我着重进行了将民间童谣与小班音乐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以教研现场音乐韵律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为例,进行活动分析。
        一、注重童谣与音乐素材选择,给予幼儿充分的音乐想象和表现空间
        在童谣和音乐的选择上我进行了以下思考,《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经典童谣,源于东北地区的老人哄小孩子用的民间童谣。同样其也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一首。作品形式简短,通过“小老鼠偷油遇到猫”这一情景,形象的概括出了童谣的基本内容,其内容诙谐有趣。再加上小老鼠生动活泼的形象,对幼儿来说,趣味性十足。波尔卡是一种捷克民间舞蹈,波尔卡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此舞曲节奏明显,规整一致。旋律轻快流畅,《欢乐波尔卡》节奏鲜明,是二拍子三部曲式。其中,音乐旋律由轻快到紧张再到轻快,童谣内容情景与音乐旋律十分融洽,幼儿能将童谣情景与音乐旋律相结合,感受音乐的情趣,获得情绪情感上的满足。例如:在欣赏音乐结尾部分时,就有小朋友说到,这个音乐是小老鼠逃跑的声音,它没有被猫抓住。幼儿根据音乐旋律,和着节拍马上就做出了小老鼠逃跑的动作,其他小朋友一下都争先恐后的表现了起来。
        二、遵循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素养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小班幼儿韵律发展特点是小班的大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拍手、摇头或是晃动手臂、用手指点或排挤身体的部位。小幅度的慢速度的运动躯干等简单的非移动动作。其身体自控能力较差,随乐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小班幼儿下学期韵律活动发展目标为“基本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随之变换动作,能用上肢下肢等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能自己想出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交流的快乐”。我班幼儿在听到音乐时的大部分的反应就是尖叫与做攻击性行为,所以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需要通过音乐活动进行引导。综上,我将诙谐、轻快的乐曲《欢乐波尔卡》和趣味十足及传唱度极高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结合,设计了“老鼠上灯台—偷油吃—猫来了—滚下来—躲起来(猫找老鼠)”的游戏情节,幼儿园的活动应皆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被孩子们喜爱的活动。


在实际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十分专注,表现出高度的集中,虽然活动时间稍长了一点,为半个小时,孩子们也没有出现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情况。正是童谣情境的融入,激发了幼儿的音乐想象力,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活动的趣味性。小班幼儿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活动设计上不光调动孩子们的听觉,更要注重调动孩子们的视觉。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图谱加强情景意识,用动作、语言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想象与理解。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
        1.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不深入,音乐情感表现不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做动作非常认真,但是在进行韵律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主动随音乐做动作的意识还是不强烈,在猫来了的音乐中,幼儿的动作和表情没有体现出音乐中的紧张情绪。通过深入的反思,我发现,幼儿欣赏音乐的次数不够,导致了幼儿对音乐旋律的变化的感知和对节奏的掌握还不够深入。幼儿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动作表现没有体现音乐的情感变化。还有一个环节老师也疏忽了,是教师在运用童谣情境提示的环节,在念读童谣时,老师没有做艺术处理,没有将童谣中情景充分的创设出来。例如,猫来了的紧张情绪没有通过童谣念读中教师的语调变化进行渲染,在音乐中也没有将音乐中旋律的变化与童谣内容充分融合,缺乏了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分析与充分的想象。教师应该随着童谣内容情景的变化,变化自己声音的语气语调,让孩子充分的理解感受小老鼠偷油吃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变化,更利于幼儿把握音乐的旋律,深入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2.对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分析不透彻,忽略了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重难点未得到较好的实现与突破。在活动过程中会发现,孩子们在进行音乐表现时,没有念读童谣辅助动作,部分幼儿的动作也没有跟上音乐节奏,更有个别幼儿是直接随意扭动。活动重难点我设计为(活动重点: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爬灯台、吃油、躲大猫等动作。活动难点:尝试根据乐曲旋律,大胆想象,创造性的表现爬灯台和躲避大猫时的表情和动作)。以此可以看出,此次活动的重难点没有很好的实现与突破,就此我进行了分析,幼儿不念读童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主要关注在动作的学习和表现上去了。小班幼儿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教师设计的动作较难且在示范的太快次数太少,孩子们要合着音乐旋律与节拍表现动作的确有些难度。在小结环节教师没有将部分孩子们掌握起来困难的动作进行分解示范。教师给予幼儿学习的动作较复杂,动作变化多。孩子们应接不暇,就显得有些慌乱。过程中,我过多注重了引导孩子们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所以目标达成情况一般。重点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在活动前的欣赏环节,应让幼儿充分的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更加熟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才能进一步的跟随音乐旋律做动作。老师的动作设计难度应降低,动作变换应减少。幼儿创造性表现动作的环节应精简,不宜抛出太多的问题给予幼儿。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较难的动作阻碍了幼儿对音乐的充分感受与表现。
        童谣与音乐是有共同属性的,民间童谣融入到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使得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从幼儿视角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借助童谣的韵律节奏与童谣情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情趣,深入的欣赏音乐,有效的掌握音乐旋律与节奏。获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民间童谣是幼儿园课程的良好资源,我们不光可以将民间童谣有效的融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更应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这将是我进一步的思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