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染病变量之于历史的重量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詹雅淳
[导读]

詹雅淳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九(5)班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71-01

        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天花飘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轻而易举地摧毁了阿兹特克和印加两大帝国。中世纪末黑死病席卷欧洲,夺走一半人口,致死规模与六百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当,造成欧洲人巨大的心灵创伤,也留下社会重建的历史任务。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推动世界经济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使早已出现的趋势提前到来。
        传染病这一变量是如何作用于历史进程的?透过1348年西欧的黑死病,看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转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老彼得·勃鲁盖尔《死亡的胜利》
        一、黑死病的威力:瘟神索命,所向披靡
        《死亡的胜利》是16世纪欧洲著名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展现了14世纪中期黑死病暴力入侵欧洲的恐怖画卷。画中,代表死神的骷髅们生龙活虎,而人类却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被杀戮。这种无差别的残酷死亡,人人都不能幸免……
        1348年,黑死病兵分多路,征服了整个欧洲,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夺走近2500万生命,以至西欧生灵涂炭,尸骨遍地。“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成了人间地狱:……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薄伽丘亲历了这场传染病,在《十日谈》中如是写道。
        二、黑死病的解释:教会失灵,地位动摇
        黑死病就是鼠疫。如今,科学家早就破译了黑死病的传播途径。然而六百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不允许人们揪出黑死病的元凶。惶惶不可终日的欧洲人本能地把希望寄托在教会身上。教会把病因归咎于“上帝的惩罚”,炮制出聚集祷告的荒唐方法,不但没能遏制瘟疫的蔓延,反而让更多的信徒和神职人员倒下。
        教会大量神职人员死亡,造成神职人员短缺,使素质不高的人员充入队伍,拉低了神职人员整体素质。而教会对黑死病解释的失灵催生了更严重的后果。第一,连教会都束手无策的黑死病,潜移默化着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从追求来世的幸福转向及时行乐、追求现世生活的价值。于此同时,人们愈发困惑,教会是不是真正的救世主?第二,人们只好通过现实的自救,来保障个人的生命健康。


《十日谈》中如是写道,“人们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病人周围的一切。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这一系列反应的结果是人性的曙光显现出来,从中我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光芒。这种影响不是一颗石头扔向大海,只泛起一点涟漪,而是一场狂风暴雨的侵袭,久久不能平静。
        三、黑死病的后果:科学萌芽,理性觉醒
        黑死病造成欧洲人巨大的心灵创伤,留下社会重建的任务,也为已经萌芽的新思想提供了继续发展的空间。
        这一时期,人口急剧下降,劳动力价格高涨,欧洲出现大量闲置土地。地多人少的情况下如何组织生产这个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人,催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发明,被创造出来,……提升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层出不穷。”技术与自然科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蓬勃发展起来,这不可不谓是科学革命的种子。
        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得益于欧洲有组织的抗疫斗争。经济富庶的意大利是抗疫斗争的先行者。意大利人理性务实,在黑死病肆虐期间,实施了包括隔离、建传染病医院、疫情通报制度、建立常设的公共卫生机构等在内的抗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英国在亨利八世在位期间也开展了防疫抗疫斗争。在与黑死病的反复斗争中,欧洲人通过理性探索,依靠科学和国家力量最终战胜了黑死病。黑死病之后,科学与理性意识觉醒,欧洲国家逐步向近代国家转型。
        虽然即使没有黑死病,文艺复兴仍旧会爆发,欧洲还是会随历史大潮进入近代。但是黑死病无疑是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加速剂。至今,黑死病虽然时间久远,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当我们谈论传染病变量之于历史的重量时,需要回到过去的历史场景,接近历史真实,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以古鉴今。
                          指导老师:黄艳艳
        指导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最初源于雅淳在疫情期间提出的问题:新冠疫情是否在改变历史?这一问题特别应景,加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因此探寻传染病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在雅淳的阅读与思考下,有了这篇文章。在新冠疫情档口,本文以黑死病为例,回顾传染病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作用;透过新的视角,将中学阶段所学知识整合成新的图景,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之前的困惑:传染病不会改变历史,却是历史发展的加速器。
        对中学生读者们而言,本文用新的透过新的历史视角,编织源自教材的史实,有助于启发思考,也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再梳理,实现温故而知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