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3期   作者:高格娟
[导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问题解决的教学,要从各个方面、各种细节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高格娟    陕西省礼泉县逸夫小学  713200
【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问题解决的教学,要从各个方面、各种细节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105-01

        教师可以不断进行反思和实践,使学生运用多种策略,为寻求最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打下的基础。
        一、创设生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减法时,老师可以出示商店里的五元内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问题:一个橡皮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等等。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只要有机会,有疑问,学生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引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让小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方法,除分析法、综合法外,还有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快速正确解题。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思想,选择更优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比如,学生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为了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三、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问题蕴含在很多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根据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对小学生经常性的训练,比如间距问题,楼层问题,开关灯问题,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的。小学生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来提高的,一定要多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困难。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只有能够在某一个问题上深入的思考进去,才能对这个问题彻底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才能够运用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
        比如,某道应用题,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设立实践活动的情境,创造参与实践活动情境的条件,并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实践活动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的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的无处不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形成数学问题解决的意识。
        结语:
        总之,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解决问题,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厚积而薄发,真正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9).
[2]刘旭东.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在理解应用中深化——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2):10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