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探微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贾清香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实际应用中,问题情境以其自身的拓展性和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保证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贾清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实际应用中,问题情境以其自身的拓展性和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保证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16-01

        引言
        问题情景教学法是教学中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为基础,引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丰富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情境,并以此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学生以自主、合作和学习为指导,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解决传统课堂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将问题设置在特定场景中,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急于运用自身知识经验消除困惑的教学工具。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基于学生认知背景,建立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具有启发性、可拓展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触发学习任务,并借助具体化、生动性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自身思维意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达成数学课程教学目标。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数学知识,降低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有效学习中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另外,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但结合以往问题情境的应用效果可知,教师设计问题、融合情境时,依然存在提问及呈现问题的流程枯燥乏味、形式化突出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坚持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发挥问题情境的育人效能,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曾经提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源动力。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基于课本教材展开照本宣科式教学,导致学生面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调的教学课程并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下展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一个生动、趣味性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情景中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有效地展开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共建文明城市”的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都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伙伴”。


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片上的花坛,哪一个更大一些?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方格图中计算它们的面积,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感,教师可发放纸张,设计“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使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熟悉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熟悉的场景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二)创设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小学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所引入、收集和创作的教学资源应该紧紧贴合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程中,在让学生熟悉基本运算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还可以根据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三)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深入思考。一方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将生活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黑板、书包、文具盒、房子、饭桌等,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
        (四)创设课后巩固复习问题情境,更好完善课堂教学
        为更好巩固复习课堂教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后的巩固复习,根据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引入丰富的图文与视频资源,运用电子课件与微课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借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复习问题,以此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完善数学课堂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具有解释、说明数学知识概念的作用,对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发挥问题情境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数学教学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应用趣味性、生活化、游戏化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具体地呈现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热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深入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晖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探微[J].学周刊,2021(15):137-138.
[2]张吉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0):85-86.
[3]赵秀芹.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J].读写算,2020(1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