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兴奋化,激发自主促创新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王宇飞
[导读] 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游戏所诱惑。他们放弃了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学习事业,却投身到几乎毫无产出的游戏之途中,还乐此不疲、穷全身心之力进行游戏研究。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们的科学课堂能否有所借鉴呢?

王宇飞   上虞区崧厦镇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游戏所诱惑。他们放弃了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学习事业,却投身到几乎毫无产出的游戏之途中,还乐此不疲、穷全身心之力进行游戏研究。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们的科学课堂能否有所借鉴呢?
【关键词】兴奋点;激发;思维进阶关键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71-01

        科学课,一直以来都被老师们称为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因为有实验,很精彩。可是,近阶段,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学生即使是在科学课堂上,也表现出了坐不住、提不起兴致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主动学习的心态,所以总是茫然地等着老师布置教学任务,他们来被动完成,完成的好坏,也很难激起他们内心的一朵浪花,即使有课堂实验,却也因为信息化时代的“见多识广”而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在课堂中萎靡不振的学生,他们却往往是游戏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一下课之后见缝插针讨论游戏话题时的那股子兴奋劲,真是让很多老师大跌眼镜、刮目相看。
        是什么让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我觉得是因为游戏做到了我们现在课堂教育没有做到的事情,就是它对参与者游戏思维的激发,游戏设计中一个个激发自主思考的兴奋点,撩拨着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中,乐此不疲,几乎引为终生事业。我来举个例子:比如学生在玩的《英雄联盟》这款团队推塔游戏,游戏开始前会让每个人选择一个英雄,这时候参与者自然就会思考要选择哪一类英雄才能配合队友获得一个最优秀的团队选择。进入游戏之后每个人会有500金币的起始资金,这时,又自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去用这500个金币?购买装备还是药品或者其他?”这时候参与者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会根据自己选择的英雄、选择的路线、面对的对手而做出不同的决策。等他动脑筋花掉这500金币之后,他就该进入前线面对对方英雄和小兵了,一场大战就此开始。这之后,游戏还会层出不穷地冒出各种阶段性的兴奋点,比如“如何才能快速地获取金币用于购买新装备?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件装备?如何杀死对方的英雄?如何掌握对方英雄的位置?如何配合队友与敌方开展团队战斗?”等等,就是这些兴奋点,让参与者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而积极思考,而思维兴奋之余游戏还能让他们得到某一方面成功的体验,就是这些使得他们乐此不疲,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游戏、研究游戏。曾经有人说过:“一款游戏,如果让你玩了十来分钟还没有感受到兴奋,那就是游戏设计者的重大失败!”
        其实,不仅仅是在游戏领域,很多领域都有这样的共性。不管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歌,或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包括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学课,它们之所以成功,都必然是能够引发思考的,能够激发探索欲的,充满着兴奋点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投入到科学课堂中去呢?我想不妨为我们的课堂也制造出一个个的兴奋点。
        一、巧设课堂兴奋点
        与学生一起寻找巧妙的实验设计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在很多时候对于实验设计都是在被动接受,却很少去主动探索,而这样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流失,所以我认为,对于实验设计,我们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设计,而教师只要从旁适当引导,或者补充一些关键性的新知识即可。比如探究光合作用这个实验。我是这么设计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有机物,那么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你能用实验验证吗?(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再问,你们现在觉得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学生一般回答的都是不知道怎么检验有没有有机物)实验演示:在馒头上滴加碘酒,让学生观察现象。再补充一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成分和馒头里的基本类似。再让学生回答。(学生一般就会说将碘酒滴到植物叶上去)叶子是绿色的,在绿色上滴碘酒真的好吗?(学生马上说不好,颜色会有干扰)怎么办?(学生说想办法将绿色去掉,但很快又会发现不知道怎么去掉绿色)植物的叶为什么是绿色的?(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你有什么想法了吗?(学生会迫不及待的回答把叶子放在酒精里)实验展示:将植物叶片放入酒精中,观察现象。(并没有立刻发生叶片脱色的现象)为什么没有马上溶解呢?(学生会回答溶解速度太慢了)我们课堂上可没有太多时间来等待,你有办法吗?(学生马上能回答出对酒精加热,因为温度越高,热运动就越快)佯装要去加热酒精,又比较害怕,畏缩不前。(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异样,然后马上想到了问题所在:酒精是一种易燃物,直接加热有危险。)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能够想到用水浴加热)将一张叶片正确脱色后,滴加碘酒,观察现象,请学生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一开始马上有学生会说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但是等待一会儿之后就有学生醒悟过来,提出这个实验只能证明植物体内存在有机物,却不能证明这个有机物就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继续思考:我们该如何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呢?(学生这回能想到需要做对照实验,让叶一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一部分不进行,想到了叶片遮光处理)佯装对一张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后马上脱色,问学生:最后的实验现象会是我们预想的结果吗?(学生开始思考到叶内原有有机物的影响,开始提出需要进行暗处理消耗原有有机物)到此,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基本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设计了出来,老师起到的作用一是引导、二是必要知识的补充。下课了之后,学生还沉浸在对实验设计的思考当中,讨论不停。这样的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如果能够坚持让学生设计力所能及的实验方案,相信学生对于科学思维会更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些”空缺“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常规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从头至尾地将知识条理分明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记忆,稍微好一点的老师也许还会介绍前面知识和后面知识的联系,但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却很少会产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欲望。而适当的”空缺“却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想着这个”空缺“的部位究竟是什么。所以这样看似教师失误的”空缺“,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比如在探究液体压强影响因素的实验时,因为生活经验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所处的液体深度会影响液体压强,但是却比较少有人能一下子提出液体密度会影响液体压强,如何引发学生去继续思考呢?我的处理是在学生提出”所处深度“会影响液体压强这个因素后,将其写在板书的较远区域,却在”影响因素“和”所处深度“之间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空缺。学生在看到我特意营造的这个”空缺“后,都或多或少的心理有了些想法。在经过深度对液体压强的探索之后,在了解了深度会影响液体压强的原理之后,就有部分学生敏锐地想到了液体密度这个因素。这样,课堂探究就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完成了,甚至没有花费我更多的引导性话语。学生,总喜欢去猜测老师的一些行为,而这,正好也能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二、温养学生寻“点”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有了大量的思维兴奋点,但有时候也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发现兴奋点、利用兴奋点的能力。很多人会认为,这就要看运气了,看你遇到的学生是不是正好具备这样的素养。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偶尔可以自我安慰,但却不能就此认命。因为学生的素养就是需要靠我们的课程教育来挖掘和培养的,这才是教育的实质。而且我坚信,我们的科学课是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这种素养的,也是需要培养这种素养的。这种素养,其实就是维果茨基所提出的对“最近发展区”的利用,即利用现有知识区,寻找可能发展区的能力。
        而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利用好“最近发展区”,才能帮助学生敏锐地感知到兴奋点。我一直觉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后者是被动解决,更像是一个接受任务的工作者;而前者是主动思考,更像是一个筹谋策划的创新者。而要培养提问能力,就要在思维进阶的关键时刻有意识地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思考接下去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能体会到课堂设计的兴奋点,也能展开自主思考,掌握一种寻找研究方向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
        比如《汤姆逊发现电子》的教学设计,汤姆逊的是围绕阴极射线开展研究的,在科学史拓展性课程中,我就抓住了该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的教学案例是这样设计的:当时科学界正在争论阴极射线管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不带电粒子流,有人说是带电的粒子流,而汤姆逊通过一个实验验证了阴极射线管是否带电这个问题,而他使用的方法却是电与磁里的知识,你能想到是什么吗?(在第一章学过电磁学知识之后,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想到外加一个磁场,根据射线路径是否偏转来进行判断)实验演示: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实验。(由此,学生可以得出实验结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的粒子流。)(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思维进阶的关键时刻。有绝大多数人会在得到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之后沾沾自喜或是拍案叫绝,但却鲜有人会继续进行接下来的研究。如果到此为止了,那么其实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是处在“解决问题”这个阶段,并没有升华到“寻找问题”的更高层次。所以,此时就需要我们抓住思维进阶的关键时刻,适时引导,及时“隐退”。)汤姆逊的实验是获得了成功,也解决了一个科学界的争论。但是,它的价值真的仅限于此吗?你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呢?(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平时没有进行过思维进阶训练的学生来说是很茫然的,他会发现自己找不到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途径,他脑海里在纠结的也许是老师到底想让我们说什么。当然,也有些学生的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既然阴极射线是带电的,那么它带的是哪种电荷呢?”)那么,你能进行这个问题的研究吗?(有很多学生想到了安培力方向的影响因素,但是却苦于没有具体关系的判断方法。这个又是一次思维进阶的关键时刻,当遇到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会茫然地等待,也许老师会给出具体的判断方法;也有些学生会思考自己寻找研究方法。所以,又需要我们的适时引导了。)现在,你有什么新的想研究的问题吗?(想寻找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具体关系。到这里,学生渐渐有了主动寻找待解决问题的意识了。)探究实验:安培力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学生经过实验,其实并没有探究出“左手定则”,不过将安培力模拟实验代入到阴极射线偏转实验中,也判断出了阴极射线的带电种类)(因为课堂时间的关系,一节课到这里基本上要结束了,但是其实这个时候又有了一个思维进阶的关键时刻,于是,我又引导了一句)你得出的结论是否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呢?(停顿几秒)欢迎你带着你全新的研究方向参与到我们下一节拓展性课程当中来!(学生在        课后马上进行了激烈的谈论和交流,为我们开展原子内部结构埋下了伏笔)
        通过案例,我想说,学生的思维水平大多处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但更高一级的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却相当缺失,但是这种能力恰恰是所有创新的前提,而且这种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够找到课堂兴奋点,继而自发投入学习研究的必要保障。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要靠的就是一堂堂做好思维进阶关键期引导的课来激发,来培养的。
        不轻易放弃对每一节课的兴奋化设计,必将激发到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培养出敢提问、会提问的课堂创新精神,锤炼出全程无尿点的高效精品课程,温养出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四有”教师。
参考文献
[1]杨芹.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问[C].科学导报.2013.11.
[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