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性”提问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3期   作者:黄晓辉
[导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思性”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几个“误区”的曝光与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启思性”提问的原则和策略.

黄晓辉   兰溪市实验中学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启思性”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几个“误区”的曝光与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启思性”提问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启思性”提问    激发思维    把握原则    讲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208-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启思性”提问就是能启发或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思维的提问,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学生思维活跃的数学课,那才是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怎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已是数学教师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几个误区
        (一)片面追求课堂情境化,课堂提问缺少“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味”.
        (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切忌信口开河的“低级提问”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提问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这种提问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是“低级提问”.
        (三)课堂表面热闹,课堂提问华而不实
        如果教师一节课下来,对学生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是“好不好?”“是不是?”“懂不懂?”“能不能?”数学课堂听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回答问题整齐响亮,其实学生头脑空空,根本没有数学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听起来热热闹闹,看起来气氛活跃,其实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点都不活跃,这样的课是低效的数学课.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千万要少提或不提这类肤浅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只有提出一些有思维量的好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那才是“启思性”提问.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启思性”提问的原则
        (1)“启思性”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要为教学主体目标服务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置.使课堂提问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忌课堂提问信口开河、胡扯乱拉,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当然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了教学中心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拽住,不让其跑偏方向.
        (2)“启思性”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有难有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启思性”问题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启思性”问题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
        (3)“启思性”提问指向要明确,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切忌空泛不实
        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指向明确,不能空泛不实、为问而问.
        三、初中数学课堂“启思性”提问的策略
        (一)要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对他熟视无睹.生动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设计发散性思维或逆向思维的“启思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或逆向思维的“启思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启思性”提问要“准”“活”“精”“巧”
        (1)求“准”,增强问题的凝聚力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启思性”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或难点,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提出时机.如果设计问题时偏离重点或难点,绝对是盲目提问.①问在新旧知识交接处: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衔接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顺利做好新旧知识的交接.
        ②问在课堂教学核心处: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问”而生“思”,要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启思性”问题,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③问在教学难点处或学生思维障碍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启思性”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当其思维被表象迷惑无法突破时;或是学生有点顿悟、有所感悟时;或是当其抓耳搔腮、毫无思路时.这时的“启思性”提问能一问惊醒梦中人,真正达到“启思”的目的.
        (2)求“活”,增强问题的感染力
        初中学生普遍特点是好奇、好强、贪玩、很爱面子.所以“启思性”提问要“活”,就是要抓住学生心理,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提问,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从教材中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进行“启思性”提问.
        (3)求“精”,增强问题的思维量
        所谓问题求“精”,就是指“启思性”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同时问题要精,各个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有不同的思维量.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尽量不问“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不费吹灰之力摘到的葡萄往往不懂得珍惜;努力跳起来仍无法摘到,会产生酸葡萄心理;只有用力跳起来能够摘到的葡萄,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当遇到学生难以直接求解的题目时,可降低难度分层推进,采用“启思性”问题串的形式.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启思性”问题更重要,它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让我们都来做课堂提问的有心人,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启思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2.《数学方法论》罗增儒著
3.《数学教学论》罗增儒著
4.《数学教育论》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