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情况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8期   作者:李荣
[导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荣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中心卫生院江苏省连云港市2222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些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态,力求“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被各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类病原体围绕,在机体缺乏锻炼、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出现时,各类病原体争相恐后的侵入人体。基于此,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以其抗菌效果明显、对人体器官系统伤害小而成为抗生素类药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也正是因为使用频率的增高,使得病原菌在被抗生素遏制、消减的过程中不断的进化、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致病细菌已转变为新的亚型,对头孢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用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在逐渐增高,这给患者生活造成了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沉重负担。依据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明确累及的系统,具体用哪种药物产生的副反应比重大,日后在治疗用药中可以减少此类药物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迟发型不良反应;儿科;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
        引言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药物抗菌谱较为宽泛,对于含有细胞壁的细菌类病原体有显著的破坏作用,更是能够作用于正处繁殖期的细菌,干扰细菌的扩增,以此使病原菌的数目缩减。与此同时,此药对于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基于此两点,此类药物在被成功研发之初就大量的投入临床治疗中。随着此种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不良反应也增多,耐药性出现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不断出现,给用药后受不良反应累及的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1、头孢类药物所致迟发型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头孢菌素具有β-内酰胺结构,可作为半抗原使用。它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后会形成抗原,促进人体内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人体再次接触到同一种抗菌药物后会经效应T细胞与其产生作用而产生单个核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损伤,最终引起一系列的迟发变态反应。
2、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迟发型不良反应是指用药12小时后机体受到药物刺激产生的过敏反应。它是由细胞介导的,T细胞是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不良反应一般是指未能达到用药效果,给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疼痛。目前,临床常用的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常用于儿童的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1.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不良反应总数的5%~10%。患者主要表现为哮喘、发热、皮疹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们甚至可能导致休克或患者死亡,它在过敏反应发生率中名列前茅。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排名第一,头孢噻肟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8%,过敏性休克症状发生率为13.2%;头孢曲松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3%,过敏性休克症状发生率为11.4%;头孢哌酮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2%;过敏性休克症状发生率为17.8%。
        1.2、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对肾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性,由于大部分药物通过肾脏排出,一天内从尿中排出的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剂量为80%~90%,排出的头孢哌酮剂量为50%~61%,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导致坏死和血尿。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药物就会在体内积聚,加重病情。


        1.3、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在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中,2%的患者会出现疼痛、头晕等异常反应。在正常情况下,常规剂量是无法穿过血-脑脊液屏障的,但当剂量增加时,会引起精神毒性反应发生。当头孢曲松剂量增加时,会引起脉络膜丛过敏,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迟发性不良反应不仅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而且使儿童的父母产生负面情绪。他们也容易与医院发生纠纷。特别是迟发性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3、儿童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由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引起的。头孢菌素、青霉素不包含抗原性,但是在青霉素制剂,有青霉素降解产物,高分子聚合物,等等,头孢菌素制剂含有高分子聚合物和其他物质,可以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多巴胺或蛋白质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抗原,导致T淋巴细胞致敏激发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形成特定IgE抗体,并会附着在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和相对肥大的细胞表面,使患者的身体进入敏化状态。抗原刺激后,会有特定的IgE,与抗原结合,破坏细胞,并释放大量的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缓激肽和其他血管活性的物质,使微脉管系统和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等,所以,患者有一系列的过敏症状。
        3.1、有适应症才能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肾毒性。
        3.2、头孢类使用疗程要足量,不可自行停药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够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能。
        3.3、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时却拒绝使用抗生素
        有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的毒性更大。说明书还规定禁止儿童使用。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远离他们。然而,如头孢菌素、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可用于婴儿甚至新生儿,如果他们被诊断为细菌感染。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认为细菌感染是明确的,家长也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为无抗生素无法抑制细菌感染,宝宝的病情可能会加重。
结束语
        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儿童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儿家长,孩子是否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有过敏史,和孩子的体质是否容易过敏类型,在过去是否使用过同种类药剂,并且要对患儿做正确药物皮试,头孢类药剂可选择原液,在选择药剂类型时尽量选择口服药剂,即使是口服药剂也要在用药前进行皮试,医生和家长对于儿童用药的选择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防止迟发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杨,景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0医院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4):166-167.
[2]徐领城.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吴秀芝,袁芳.某医院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性评估[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09):1055-1056.
[4]王洪静.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情况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9):142-143.
[5]谢雪黎,卢银玲.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03):71+74.
[6]张静.门诊儿科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迟发型不良反应分析[J].淮海医药,2013,31(06):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