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治疗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8期   作者:张公良
[导读] 目的:对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治疗对策进行分析。
        张公良
        吉林省军区长春第三干休所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对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治疗对策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收集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观察组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联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23(92.0%)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18(72.0%);研究组患者心电图疗效24(96.0%)优于对照组19(76.0%),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中医治疗,可更好促使病情改善,加速康复进程。
        关键词:脑血管;中西医;治疗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复杂,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即使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人数仍居高不下。目前,大量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已证实心与脑之间疾病发生存在着关联,有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伴随引起心肌细胞死亡。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藏神是“人之大主”,而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清·张锡纯提出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元神藏于脑而识神在于心,心气上输于脑则一身精气贯通,主宰一切生命活动。脑血脉互通异病同源,在机体不同位置发病但存在深层的共同规律,所以脑血管疾病治疗用药有极大的相似性。以脑血管疾病同治作为切入点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作用显著,引起了广泛关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患者情况:男13例、1女2例,年龄25~65岁、平均(24.34±10.11),病程3~29d、平均(15.34±2.31)d;观察组患者情况:男15例、女10例,年龄24~63岁、平均(24.12±10.34),病程3~27d、平均(15.12±2.34)d。两组患者病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措施
        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期间均安静卧床休息。对照组:用常规的西医方案治疗,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每次20 mg,每天1次,并开展患肢康复锻炼;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联合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采取的中医药物是补阳还五汤,药方:赤芍10 g、川芎 6g、桃仁6 g、红花6 g,地龙10 g、归尾10 g,黄芪30~120 g。气虚血瘀型加炙甘草、白附子、生地黄、丹参;痰热加羚羊角粉、珍珠粉、夏枯草和丹皮;而风痰瘀滞型加胆南星、茯苓、白术、半夏。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4周。
        1.3判断标准
        治愈: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好转: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基本自理;无效: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理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临床病情凶险、起病迅速。治疗导致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病,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副作用,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情绪失调、吸烟酗酒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其病因主要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等有关,临床表现包括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男性,常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生。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中风后肌肉、骨骼营养流失,气血亏损,肝肾虚弱,风痰粘稠,失血过多有关。这是由于脉管充血、堵塞、阻塞,气血不足所致。中医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络,清理骨节,强血化壅,化浊舒风,清热解毒,调理气血,疏通脏腑。检测和治疗不同时期的各种表现,同时进行溶血、抗凝和纤维恢复、自由基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治疗。降低颅内压,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23(92.0%)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18(72.0%);研究组患者心电图疗效24(96.0%)优于对照组19(76.0%),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根据医嘱做好用药,通过畅通静脉通道才能完成有效输药。营养类心肌药物输入时要尽可能选择周围大血管,缩短药效发挥时间,完成抢救。同时患者出现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可以使用冰帽或将冰袋放置在头部一侧,将患者头部偏向一次保持呼吸通畅,并详细观察患者意识清醒与否、瞳孔变化、呼吸变化等,避免出现脑部损伤,做好尿量检测与肾功能检查。
        结语:
        脑血管疾病在治疗中的不良后果,没有人会去研究和追究问题的所在,甚至众口一致认为脑梗死、脑血栓均有1周左右的危险期,其实若能够对症治疗,这类疾病在发病后接受治疗,绝不会再有加重的可能,这一点从临床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治疗实践中,中药在脑血管疾病中如果运用得当均会获得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这也是单纯西方医学远远不能够做到的。但是,中药药性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普及中药治疗就应该把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率先推向前台,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中医学技术应用到疾病的正确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李医华,方今女,张毓辉,万泉,柴培培,郭锋.吉林省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7,36(03):29-32.
        [2]李医华,方今女,张毓辉,万泉,柴培培,郭锋.吉林省脑血管疾病卫生筹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7,36(03):2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