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8期   作者:任晶 王庆云 刘淑芸 李文庆 林淑杰 王瑶
[导读] 目的:合理探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实施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任晶  王庆云  刘淑芸  李文庆  林淑杰   王瑶
        大庆龙南医院妇产科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合理探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实施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4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进行研究,分别实施常规、盆底康复护,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张力强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尿潴留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产妇行盆底康复护,可以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强度,降低尿潴留发生例数,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康复护理;盆底肌张力强度

        作为妇科常见疾病,女性常会因分娩导致盆腔支持结构出现损伤、变形,而导致产妇产生盆底功能障碍,进一步降低产妇尿液排泄功能与生殖器功能,最终导致产妇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问题,对产妇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文献指出[1],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4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象:随机抽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4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照摸球法分组,各21例。研究组年龄在25-39岁,平均为(27.35±1.21)岁;孕周38-42周,平均为(38.59±1.12)周;会阴撕裂13例,会阴侧切8例。对照组年龄在24-36岁,平均为(28.42±1.40)岁;孕周38-41周,平均为(39.17±1.35)周;会阴撕裂10例,会阴侧切11例。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排除准则:分娩前产妇具有尿潴留;服用产前无痛分娩药物;佩戴心脏起搏器。纳入准则:初产妇,并经阴道自然分娩。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相关措施。
        研究组:盆底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盆底功能训练:第一,放松训练。对产妇的腹部和臀部进行按摩,放松腹部及臀部肌肉,2 次/d;第二,盆底肌训练。产妇仰卧位,待呼吸平稳后,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收缩肛门、会阴及尿道,持续5-10s,并放松大腿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及会阴5-8s,反复训练10min,10min为1组,2组/h;第三,腹部肌肉训练。对产妇进行桥式运动保持10s,休息5s,反复训练5min,5min为1组,2组/ h。
        (2)心理护理。产妇在患有该疾病后,绝大多数产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例如焦虑、忧郁等。护理人员应实施健康宣教,提高产妇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树立疾病痊愈的自信心。另外,护理人员可以根据产妇的爱好,选择一些轻快地音乐,让产妇一边欣赏,一边放松自己的心情。或者可以让产妇看一些幽默的故事或者视频,起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除此之外,产妇还可以在床上,闭目养神,回想一些自己过往有意义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在进食2个小时之后进行,每次的时间大概为15分钟,达到转移产妇注意力的目的。
        (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饮食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痊愈的重要意义。其应依照产妇的实际情况,定制科学的饮食方案,叮嘱产妇及其家属,需限制糖分的摄入量,尽可能减少坚硬、粗糙食物的摄入,饮食以清淡为主,增加蛋白质等食物。例如产妇可多食用鸡蛋、牛肉、鱼虾以及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从而保障产妇的营养情况不受影响。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产妇肌张力强度,进行肌张力强度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产妇恢复情况越优。
        (2)观察两组产妇经治疗后尿潴留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差异明显。
2结果
2.1肌张力强度评分对比
        进行治疗后,研究组肌张力强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尿潴留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两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为:对照组10例,41.67%;研究组3例,12.00%,两组差异显著(X2=5.529,p=0.019)。
3讨论
        盆底康复护理是一种非手术治疗的盆底肌加强训练,产妇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来提高肌肉的肌张力及收缩功能,从而改善肌肉强度,防止膀胱器官的脱垂,加快产后盆底肌张力和阴道收缩能力的恢复[2]。
        在本次研究中,产妇在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后,无论是因为腹部感受压力太弱,导致尿液在膀胱出现大量聚集。所以对产妇腹部肌肉加强训练,还是尿潴留发生率,研究组均较优。分析原因如下:产妇在分娩时,胎儿会对产妇膀胱壁进行挤压,造成产妇膀胱出现生理性改变,膀胱收缩能力减退,继而出现功能性障碍。因此在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后,训练产妇收缩会阴,可以使产妇膀胱进行无意识收缩,造成膀胱挤压状态,改善产妇膀胱暂时性收缩困难的问题[3]。产妇在生产后,腹壁肌肉由于在妊娠时,扩张时间较长,导致腹部肌肉出现松弛无力问题,导致膀胱的储存量有所增加,腹壁对于膀胱壁的压力过小,产妇尿量虽然增多,但是因为腹部感受压力太弱,导致尿液在膀胱出现大量聚集。所以对产妇腹部肌肉加强训练,可以提高产妇的腹部肌力,加大产妇膀胱压力作用,促进膀胱排空。
        综上所述,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对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诸小丽, 孙云, 胡欣欣,等.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9):1631-1634.
[2]闫丽, 高弋涵. 护理干预对产妇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后盆底功能及子宫脱垂的改善作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v.48(23):152-154.
[3]何泉江, 刘晓芳, 卢白玉,等. 新斯的明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致尿潴留产妇疗效观察[J]. 中国药师, 2019, 22(05):8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