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灏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
【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探究血液净化护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隐患以及对策。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对象是来自于我们医院在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所收治的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患者共有10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风险防范护理措施,对具体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落实相关解决对策,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在血液净化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主要包括具体护理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的问题,患者自身因素等等。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措施,由此所呈现出的护理满意程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等情况,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在针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处理的过程中,切实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护理成效,有效规避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这种方法值得推行。
【关键词】血液净化护理;治疗;风险隐患;护理对策
引言
现阶段人们对于护理质量要更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和防范各类风险隐患,采取切实可行的净化设备技术等等,使各类隐患得到充分的消除,在隐患根源、风险因素等方面着重探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有效规避各类风险,进而为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针对该类患者而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呈现出良好的疗效。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我们医院在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时间范围内所收治的100例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对策等内容,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在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到我们医院进行诊治的100例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在其中包括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在23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6.3±3.6)岁。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对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有对比分析的意义。在研究之前,患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我院伦理委员会对具体内容也批准通过。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观察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具体护理环节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血液净化护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风险因素或者安全隐患,然后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干预措施。
1.3观察标准
护理完两组患者之后,对其护理效果、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等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用P<0.05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能够进一步明确,在观察组患者的5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疾病状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好转,对护理效果也十分满意,其治疗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为98%,有1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为2%。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疾病状况有一定的好转,对于护理效果相对比较满意,其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程度为86%,有7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几率为14%,由此可以明确,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3讨论
3.1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
首先是护理管理因素。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护理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并没有充分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度,由此导致护理人员在权责方面不够明确,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透析机清洁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着重关注透析机清洁标准,细节往往存在一定的疏忽大意的问题,没有进行严格细致的消毒。透析室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并没有严格区分透析作业区和非作业区等。
其次是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往往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处理操作的实效性,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对专业技术不能充分掌握,无法熟练应用,缺乏应变能力,对患者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不能切实解决,应急处理能力比较低。
第三是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或者意识不够清醒,不能全面细致的配合血液净化护理的整个过程。个人生命体征表现不够稳定,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缺乏疾病知识的了解,对自我防护知识不能有效应用。
3.2血液净化护理中的风险隐患的对策管理
首先,要构建系统完善的护理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要着重针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医院的护理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相关人员能够认真遵守,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有效操作。针对护理流程要有效规范,对机械设备等等,要严格做好规范管理,充分做好隔离以及消毒处理工作,从根本上有效规避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问题出现。
其次,从根本上有效做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工作。要确立长效培训机制,确保护理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充分具备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质量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高质量的完成岗位职责。同时要严格做好考核工作,通过考核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细节方面进行严格的风险方法和质量把关。
第三,针对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确保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学会风险防范和自我护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程度,鼓励患者树立正面向上的心理,以此为疾病恢复提供心理支撑。
4结论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血液净化护理管理工作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隐患,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采取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措施,使其风险得到充分的防范,进而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因此要在护理实践中广泛推行风险护理防范措施,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丽霞,李晶晶,董娟,樊蓉.危重症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风险管理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5,17(01):87-89.
[2]吴丽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分析[J].药品评价,2016,13(21):38-40.
[3]单桂梅,刘淑敏.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8,12(28):234-236.
[4]肖建华,王瑞云,李乐彩.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9,17(0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