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盛海
惠阳区秋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惠州 516221
如今,科技的发达,传播载体多样化,各种各样的健康信息满天飞,其中不乏虚假的信息,不但误导了家长群众们,还会给医务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群众“信谣”不“信医”的局面。
2020年疫情期间,疫情防控知识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少聚集等,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市民,人人做好防控措施,降低罹患风险。疫苗能预防疾病,医学健康科普也能预防疾病,那我们接种医生又如何去做好疫苗知识科普呢?特别是最近的新冠疫苗接种科普知识。
一、疫苗知识科普途径
接种医生们,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一直都在从事疫苗知识科普,从刚开始面对面的告知,集中面授的妈咪课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云直播、网络课堂、短视频、微视频等。
二、疫苗知识科普作用
接种医生们,通过疫苗知识科普,普及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高疫苗接种依从性和接种率,化解缺苗状态引起的投诉,让家长知晓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发热、红肿、硬结等有效处置方式,同时也能促进接种人员规范接种、科学告知,增加家长对接种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化解危机等。
三、如何做好疫苗知识科普
疫苗知识科普工作中,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通俗、易操作,多用家长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疫苗知识和技能,让疫苗知识理念和观点深入人心。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传染病措施。
(一)科普定位要明确
科普前先明确定位,向谁科普、什么内容、哪点能吸引读者或观众,能给听众读者带来多大的健康知识价值,能否促进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等。
(二)内容:来源正确可靠、有用。
疫苗知识科普中我们的知识点必须是正确,不能夹带错误的信息,要客观、公正、科学。内容来源一定要正确、权威,如官方网站、媒体、专业书籍、专家共识等,专业内容标明出处,参考信息来源权威。
(三)演讲、文字表达要专业、精炼。
1、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话表达出来,同行、家长都能通俗易懂,就是“讲人话”。
2、少重复、精炼(多提亮点)。同一个观点避免重复出现,词语要提炼、行文流畅、文体表达清晰、行文结构逻辑清晰、有独特的表达风格(多看书、培养语感)。
3、内容独特、新颖,避免同质化、符合主题要求如听众、观众的关心、热衷、追踪的话题,案例经验必须真实、有效。
(四)指导性、实用性强
1、同行:文中观点有强说服力、体现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经验分享让广大同行获得指导意见和实用性,提高同行的业务能力、工作效率等,并付之于行动。(对同行有帮助)
2、家长(群众、受种者)家长阅读后,能在科普种找到解决办法(如缺苗/替代苗)、改变认识、认知,提高知晓率等。(比如某家长对疫苗有偏见,听课后重新认识疫苗并接种)
四、疫苗知识科普的个人实践和思考
我们接种医生,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带到实践中去,转化为推进疫苗知识科普工作的具体线路和办法。我们在疫苗知识科普中,要聆听家长市民的需求,通过权威的知识、言教矫正偏见、接种犹豫等。争取每次疫苗知识科普都能提高家长(市民)意识,知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普及疫苗知识,教育、引导家长市民树立正确的疫苗观,让接种疫苗成为新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诊疗活动可以治病,科普知识能防病,我们要把疫苗知识科普作为一种职业能力,一种责任和义务。疫苗知识科普,考验着接种医护三种能力:一是预防接种或相关疾病的认识能力,二是科普内容制作的能力,三是科普传播能力。虽有挑战,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职称晋升评审,建议一线的接种医生更应重视疫苗知识科普工作,担负起全民健康教育的责任弘扬健康科普正能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疫苗知识科普获得感,共同为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