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进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何剑
[导读] 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下,我国当前的医疗事业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环境,为人民的诊病治病提供了更多便捷。在临床中,以超声影像的技术,在患者进行神经阻滞的麻醉中进行外周神经的定位,已经是临床麻醉中十分规范和有效的定位标准。
        何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下,我国当前的医疗事业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环境,为人民的诊病治病提供了更多便捷。在临床中,以超声影像的技术,在患者进行神经阻滞的麻醉中进行外周神经的定位,已经是临床麻醉中十分规范和有效的定位标准。该项技术的运用,医疗人员可以对患者机体内对应神经、相关组织结构进行直观观测,在保障定位精确性的同时,观测穿刺、局麻注射及扩散等的整体过程,更为有效的预防机体出现损伤,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概率。在小儿麻醉中,生长期的患者发育水平还不完善,超声技术在患者体内进行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疗工作者要准确掌握有关的超声知识,并进行充足的临床实践以保障对技术的巩固,保障小儿麻醉顺利进行。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小儿麻醉
        引言:小儿麻醉的实施难度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小儿机体内部的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和成年患者存在差异,靶神经和部分重要结构的间距有限,在包绕神经的周边,鞘膜、筋膜都比较薄,因此医疗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有可能遇到各种不同困难;第二、在小儿麻醉中,全麻以及镇静技术运用较多,因此医疗人员在定位患者外周神经时,较难以异感法来定位;第三、小儿患者都处在发育和生长的阶段,患者在12岁之前,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一直在发生,局部的麻药便更易渗透进患者阻滞神经,患者药物性的神经损伤的概率也会增长,在对小儿进行神经阻滞中,局麻的药物用量和浓度都比成人患者较低。当下国内的临床中,小儿麻醉中运用超声技术的方式仍在发展,但该类技术在心血管麻醉监测、神经阻滞麻醉等领域中的运用较好,值得小儿麻醉领域进行实践和探讨,下面对超声引导下,小儿麻醉中神经阻滞的运用进展详细探讨。
        1对人机体神经阻滞时超声技术的运用
        经济、安全、恢复较快,不影响患者自主功能,且具备一定的舒适度等,这都是区域阻滞存在的优势,也因此让区域麻醉得到了临床上的再度关注。传统的神经阻滞类模式,根据对体表标志、周围神经的解刨来做盲探穿刺,当找到异感之后确定靶神经,并把局麻药品来注射进附近,实现对神经传导功能的暂时阻滞[1]。但该类技术在实操中,人体的解刨结构存在一定变异性,因此具体定位的准确性无法进一步保障,最终会导致一定的阻滞失败现象发生。但神经阻滞的主要要求便是准确定位患者机体内的目标神经,以此才能保障穿刺的部位准确性,注射进行实施区域的阻滞,而精准度的无法保障,便可能导致临床手术无法正常进行。传统的盲探法,或者由神经刺激仪来引导下的神经内注射类神经阻滞,其风险高于超声引导这一方式,在国内医疗科技的发展下,源源不断的新型技术正不断被临床医学引进。超声可视化的定位方式,因存在的可视、无创特点,不仅可帮助医疗人员直接进行患者的麻醉区域的解剖结构侦测,并能引导麻醉穿刺的进针方向以及角度,保障麻醉的精确性,降低局麻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将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概率降到最低。
        2小儿麻醉中超声技术的运用优势
        在小儿麻醉里,患者们的生理结构还在发育的阶段,患者的机体器官的组织功能,或者新陈代谢还不够完善,和成年患者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小儿麻醉存在一定难度的根本原因之一[2]。在小儿麻醉中,利用超声引导来辅助神经阻滞,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优势,能更大程度的保障麻醉工作的成功:第一、和成年患者相比,小儿患者外周神经存在一定表浅性,以超声技术能高效辨识患者的对应神经,以此为临床麻醉带来优势;第二、小儿患者们本身的机体内器官,发育度较低完善度不足,患者的脊柱骨质的骨化还不够强,这一特点,能保障超声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超声图像,实现对医疗人员穿刺或者管道置入工作的有效引导;第三、传统形式的神经阻滞方式,患者需要在清醒状态下,并且协同医疗人员完成整个的机体穿刺和引导,但对小儿患者来说,多数患者在术前都存在害怕和恐惧等心理,无法有效配合医疗人员工作,不能准确表达穿刺针的刺入是否存在一定异常。因此,对表述能力受到手术影响,或者清醒状况下配合度不足的小儿患者,进行新型的超声引导式神经阻滞,能够取得更好的阻滞效果,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3小儿麻醉中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的运用
        3.1上肢神经阻滞
        3.1.1腋路臂丛阻滞
        腋顶部的位置中,臂丛神经较为表浅,其定位方式较为简便,传统形式下考验麻醉人员的经验,成功率不高且容易对患者带来伤害。超声引导方式辅助定位的方法,能帮助医疗人员准确分清患者腋部结构,并进行各个的分支阻滞。当同剂量的局麻药物运用进患者的臂丛阻滞时,分支阻滞以及单次阻滞的实际效果十分相似,且分支阻滞能更快起效。
        3.1.2锁骨上臂丛阻滞
        该方式能实现对臂丛神经的更完美阻滞,作用十分完善且起效很快。当探头处于患者锁骨上,贴着第一肋的内测进行移动便可看见患者的锁骨下动脉,外上方中,成簇低回声区域便是患者的臂丛神经。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去穿刺能保障医疗人员清楚看见穿刺针位置以及进针方向,避免伤害到肺尖,降低气胸的发生概率[3]。
        3.1.3锁骨下臂丛阻滞
        该方式的效果与锁骨上臂丛阻滞相似,入路探头的位置在患者锁骨的下喙突内测,且呈现出矢状位的扫描。患者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腋动脉能由浅入深的呈现在医疗人员眼前,腋动脉周边,呈现高回声的三束椭圆状的结构,便是患者的臂丛神经的外、内侧束和后束。该方式相比上一类的起效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3.2下肢神经阻滞
        3.2.1坐骨神经阻滞
        婴幼儿患者的坐骨神经能十分清晰的在超声下进行分辨,因为该类患者的周围肌肉组织十分薄弱。作为体内最粗的神经,坐骨神经组织可将穿刺位点定为腘窝或者臀下。当进行臀下阻滞时,患儿可采取阻滞侧在上,侧卧并且屈髋屈膝的方式,将探头放在患儿坐骨结界和大转子连线处,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交界处就是坐骨神经。胫神经以及腓总神经是患儿腘窝区域的坐骨神经,当探头处于腘窝处时能看见腘动脉,它的外上方内测便是胫神经,腓总神经在外侧。
        3.2.2股神经阻滞
        股神经是腰从最大分支。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十分适用于小儿下肢、股骨手术等的阵痛或者麻醉。在患儿股动脉外侧出现的高回声就是超声下的股神经,髂筋膜是两者间出现的高回声条纹隔膜。当将髂筋膜穿破后,便可对患者股神经的周边进行注药,实现对股神经的有效阻滞,并且将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进行同步阻滞,因为三类神经都在髂筋膜的下方。
        4总结
        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下,小儿骨科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中,超声引导辅助下的神经阻滞方式已经实现了手术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但在其他手术中的运用进展却较低,操作限制,医生对患儿围手术期内疼痛的认识不足等等,都是影响其运用的原因,因此这方面需要麻醉医生的进一步普及。此外,部分医生对该项技术的信赖度过高,因此在运用中便不够重视个人判断以及操作的熟练性,都导致超声引导的作用受到影响,值得医疗人员进行注意。
        结束语:结合以上,在国内,小儿超声引导辅助下的神经阻滞虽起步时间较短,但进展较佳,患儿年龄已经不再受很大程度的限制,该方式在保障临床效果的同事,能降低麻醉以及手术带来的风险,对患儿以及医疗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方法,值得临床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裴冬杰,屈双权.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159-160,封三.
        [2]赵国军.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26).
        [3]闫俊,刘洪涛.超声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4):379-3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