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高天娇
[导读] 目的:对预防接种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县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191例为研究对象,对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进行总结和统计,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高天娇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   北京市   101308
        摘要:目的:对预防接种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县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191例为研究对象,对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进行总结和统计,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本组191例不良反应患者,包括一般反应者187例(97.91%),偶合反应者4例(2.09%),异常反应者0例(0.00%);疫苗类型分布:百白破疫苗0.31%,麻疹疫苗0.09%、乙脑疫苗0.06%、HIB疫苗0.06%、流脑疫苗0.03%;发生原因:疫苗接种时间59例(31.94%)、患者自身体质39例(20.42%)、药物因素38例(19.90%)以及接种后生活作息27例(14.14%)和疫苗本身特性26例(13.61%)。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不良反应;措施;原因
        引言
        预防接种是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工作。考虑到很多传染病在阶段高发,所以从出生之日起,就有详细的免疫规划,需要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但是在接种过程中,因为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接种质量,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基于此,我们提出在接种过程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的模式,对接种工作进行干预,以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县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191例为研究对象,男/女:99/92;预防接种时年龄1~12岁,均值为(5.2±0.3)岁;所接种疫苗包括乙脑、麻疹、百白破及流脑和HIB等。
        1.2方法
        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42例接种患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其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进行总结和统计,并总结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与偶合反应。一般反应主要就是由于全身性反应或者局部性反应。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头疼、发热、呕吐等现象,此为全身性反应。针对此,只需多喝热水、注意休息即可自行恢复,但是如果反应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就应该及时就医。而在接种疫苗之后,发生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或者发生化脓等情况,则为局部性反应。异常反应则主要指的就是非特异性反应与过敏性反应、精神性反应等等。在接种疫苗之后,表现为连续性感染、头晕、脓肿、皮疹等情况,则为非特异性反应,而引发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因素包含多个方面,主要就是在接种的过程中,没有对疫苗剂量进行准确掌握,或者进行接种的位置不准确等都会引发非特异性反应,进而引发患者局部或者全身发生感染或者炎症的情况。过敏性反应属于异常反应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等现象。精神性反应则表现为晕针、焦虑等情况。在临床当中,偶合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当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了感冒、支气管炎等症状。而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进行接种之前,就有发病迹象,由此可见,偶合反应同接种疫苗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部分疾病的存在会由于接种疫苗更加严重。


        2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本组 191 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一般反应者187例(97.91%),偶合反应者4例(2.09%),异常反应者0例(0.00%)。
        2.2不良反应在接种疫苗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在接种疫苗的防分布统计中,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为0.31%,其次是麻疹疫苗0.09%、乙脑疫苗0.06%、HIB疫苗0.06%、流脑疫苗0.03%。
        3讨论
        预防接种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其身体健康、防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但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此目的相违背。所以,为保证预防接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接种期间,应实施针对性干预。本研究结果发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多属于一般反应,对身体影响相对较小,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值得信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于操作不规范、疫苗质量问题、体质有关。对此,在开展预见性干预时,应做好以下几点内容:(1)针对疫苗的管理。规范卫生院采购疫苗的渠道,一般一类疫苗是省级疾控中心从有资质的机构采购,然后派发给当地的疾控中心,再由当地疾控中心按需派发各自的接种单位;二类疫苗是省疾控中心统一采购后,有疫苗厂家向各个单位派送,并做好冷链保障和温度监控。对于卫生院来说,主要是在疫苗入库时检查疫苗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有合格证明,并抽样检测疫苗的接种质量。(2)接种前:提前两天电话提醒家长接种疫苗时间。接种当天将接种档案建立起来,将禁忌证、过敏史等身体情况记录下来,每次接种时均将接种知识宣教给家长,将接种常见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对正常反应进行科学处理。保持温馨、整洁的接种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及适宜的温度。(3)接种中:对疫苗质量进行检测,对其名称、生产批号等标签内容进行检查,并对药瓶完好性进行检查,对药液性状进行评估。稀释、溶解等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然后用注射器抽取疫苗,将合适的接种部位选取出来,全面消毒后接种。注射前督促家长使取斜卧位或环抱坐位,同时用图片或玩具将其注意力转移。拔出针头后用无菌棉球进行2 min按压,保持适宜的按压力度,并对穿刺点进行保护,对其和细菌接触进行有效避免。(4)接种后:督促家长留观30 min,第一时间对症处理皮肤硬块、红肿等反应。督促家长对的接种部位保持清洁、干燥,对剧烈运动进行有效预防,让充分休息,对进食刺激性食物的现象进行严格避免。将常见反应及干预对策普及给家长,并将饮食注意事项、下次接种疫苗名称告知家长。接种后当天及接种后第1天、第2天均进行追访并记录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引起预防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针对具体的发生原因做好接种人员的知识培训,强化预防接种健康知识宣教,有利于降低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冀 燕.临床上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9,32(9):100-101.
        [2]巫兴英.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价值评估[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0):81-82.
        [3]韩靖. 预防接种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饮食保健,2019, 6(23): 10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