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山西省中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要: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失眠、多梦,常伴有头痛、头昏、胸闷、 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等。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症的发病率 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有诸多优势,老师运用从肝论治不寐效果显著,现将其论治思路及经验归纳如下。
关键词:失眠;中药;从肝论治;
失眠,中医学又称为“不寐”, 不得 卧”“卧不 安”“目不 瞑”等,主要表现 为 睡 眠 时 间、深 度 的不足,轻者难以入寐,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或彻夜寐为其证候特点,伴有多梦、健忘、头晕、 纳差、易惊、烦躁、头痛、白天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甚则 心烦懊恼,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1]。究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每每与五脏相关,与情志、体 质、 心理等因素相连。古人多认为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 等脏亦关系密切。[2]认为是由于脏 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交、营卫失和等原因而造成睡眠 不足的病证。就失眠的发生与五脏关系来看,“从 肝论治”理论深厚并逐渐成为现今诊疗的主导方 向。通过大量的古今文献分析发现,失眠从肝论治 具备完善的理论依据和较佳的临床应用,七情变化 所致失眠或失眠伴有情志变化的患者均可从肝调 治[3]。探讨从肝论治失眠的理论基础,用导师常用临床方药,以期加深 对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医师水平,增强失眠诊疗效果。
1失眠症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肝属木而条畅气机,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同样导致失 眠。陈士铎在其《辨证录》中说: “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 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不能上润于心”, 一方面,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灼伤津液,以致 阳盛阴虚,阳不入阴,导致不寐。正如《内经》所论: “阳气盛则阳 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另一方面肝郁日久,致使肝血亏耗,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是以夜不 成寐。《张氏医通》曰: “平人不得 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可见,古代医家认为睡眠的紊 乱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而舍魂等肝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 从肝论治失眠的理论基础,肝主疏泄与失眠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与人体生理机能的正 常运作密切相关。从肝辨证,肝主藏血、主疏泄,妇人以血为基础,若肝气宣泄不畅,冲任气机不顺,情志则会异常;若肝郁化热,冲任伏热,扰动血海,肝火随冲气上逆,或肝阴不足,阴不养阳,肝阳亢进,则会出现头痛、眩晕、情志失常等症状;肝血耗损,久则肝阴不足,导致冲任失荣,肝中阴血益虚,血虚化燥生风,则会出现皮肤干燥、两目干涩等症。只有肝脏的藏血与疏泄功能共同产生作用,则全身的脏腑经络方能运行无常,故而会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当月经开始发生变化时,肝居于主导地位,女子一生又经历了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均以血为用,若肝血已耗损,导致“气有余而血不足”,形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点。现代女性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压力,受到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影响,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特殊阶段,从而出现烦躁、焦虑、抑郁及月经紊乱等症状。再者从经络角度出发,气血的运行需要经络的承载,然而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畅达则需要肝气的条达,皆依赖于肝气调畅,故而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为用[4]。
3 病案举例 张某,女,50 岁,2020年 5月初诊。平素情绪郁闷,易怒,近 1 月心烦不寐,寐之即醒,伴有烘热,偶有心悸,要求口服中药治疗,数次就诊于其他医院无明显改善,就诊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阴虚肝旺型。治以疏肝清热,养血健脾。嘱患者调畅情志,药用:方药组成:酸枣仁10g熟地10g,山栀子10g,山药10g,山茱萸10g,当归10g,白芍12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柴胡6g,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ml,早晚各一次,每次150ml,饭前半小时温服。
二诊:患者诉疗效奇佳,睡眠较前好转,每夜睡 5-6小 时,心情畅,纳食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自诉夜梦多,汗出多,上方加夜交藤20g养血安神,浮小麦10g敛汗,嘱继服 7 剂,并嘱平日调畅情志。 按语:酸枣仁补养心肝之阴血而宁心安神,熟地黄益精填髓、补血养阴,从而滋补肾阴;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止汗;臣药:山茱萸补益肝肾、固精止汗,取“肝肾同源”之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山药健脾养胃、生津补肾。佐使:牡丹皮、茯苓、泽泻、柴胡、栀子。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助山药之健运;泽泻利水渗湿、泻热,减熟地黄之滋腻;泽泻、茯苓归肾经,可泻肾经虚火;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利湿;酸枣仁补肝宁心、养心安神、生津敛汗。
全方配伍可达到补益肝肾,清热调血,健脾宁心的功效。六味地黄汤加减+丹枝逍遥散合成,六味地黄丸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5]方,药物成分为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和牡丹皮,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肾。丹栀逍遥散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入了牡丹皮和栀子,逍遥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一直被誉为“女科圣方”。它可疏肝养血健脾,加入酸枣仁,补血益肝,养血宁心安神,取酸枣仁汤补肝宁心、养心安神、生津敛汗之意。全方组方疏肝清热,养血健脾,主治阴虚肝旺之证,可有效改善失眠烦躁,汗出等症。本方治疗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生理特性[6]。可纠正更年期此时期女性肾阴亏虚,阴不制阳的病理变化。
4 总结 不寐证因情志所伤多见,肝主藏血, 血摄魂,肝血不足,魂不能藏,就会出现失眠。女子以血为本,女性 在历经了妊娠及数十年月经,阴血损耗,进入更年期,多存在阴血 亏虚,正如《灵枢·五音五味》所言“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 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采用逍遥散加减,以养血柔肝、泻热安神;肝郁化火,而致邪热内扰,神魄不安, 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肝郁克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 养。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它可三补三泻,使得阴阳得到平衡,使阴血能够得到阳气的协助而进行化生,从而起到补而不壅滞的效果,达到滋补肝肾,壮水制火的功效;疏肝清热,养血健脾之效,针对肝的生理特点,以,临床中发现失眠患者,大凡由于七情所伤,首伤于肝,妇人以血为基础,若肝气宣泄不畅,冲任气机不顺,情志则会异常;若肝郁化热,冲任伏热,扰动血海,肝火随冲气上逆,或肝阴不足,阴不养阳,肝阳亢进,则会出现头痛、眩晕、情志失常等症状;肝血耗损,久则肝阴不足,导致冲任失荣,肝中阴血益虚,血虚化燥生风,形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点。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丹枝逍遥散合成,以清心平 肝,养血安神,引阳入阴。故在临床中运用此从肝着手 治疗多种不寐,均有较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崔占义 . 孙树枝 . 六联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 l 临床观察 [J]. 中医药学 报 ,2011,39(1):111-112.
[2]黄瑞红,王 艳 红,罗 惠 珍.从肝气郁结论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3):146.
[3]马捷,李峰,李月晗,等.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 医药杂志,2012,27( 4) : 1076-1080.
[4]李素,夏亲华.绝经前后诸证临床各家脏腑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5):958-961.
[5]汪伶.六味地黄丸联合加味逍遥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06):736-737.
[6]李小梅,潘耀军,肖家玲. 吴克明教授运用滋水清肝饮化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C]. 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 9) : 73.
作者信息:李燕,女,汉族,1973年6月生,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