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对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刘锐 王珊珊
[导读] 目的:对比分析黄斑裂孔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开展研究年限范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择取样本为本院收治50例黄斑裂孔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差异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量均为25例。
        刘锐   王珊珊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黄斑裂孔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开展研究年限范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择取样本为本院收治50例黄斑裂孔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差异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量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研究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裂孔封闭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斑裂孔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可改善患者视力,提高裂孔封闭率,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术;内界膜剥离术;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主要指黄斑神经组织中神经上皮层全层区域,即感光细胞层至视网膜内界膜区域严重缺损,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干预可导致患者视力无法恢复,并可诱发视网膜脱离[1]。临床治疗黄斑裂孔的常规方案多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剥离术,如患者裂孔面积较大,病程时间较长,采用该术式疗效不佳,且术后极易产生平开型裂孔,预后效果有待提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为黄斑裂孔的全新治疗方案,关于其临床疗效尚缺乏系统研究[2]。本研究择取我院患者为相关样本,评估并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开展研究年限范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择取样本为本院收治50例黄斑裂孔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差异将其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量均为25例,全部患者经眼部综合检查均确诊为黄斑裂孔,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两组各项资料,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区间值58-72岁,平均(65.29±3.04)岁,其中Ⅱ期11例,Ⅲ期9例,Ⅳ期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区间值56-71岁,平均(65.12±3.01)岁,其中Ⅱ期12例,Ⅲ期7例,Ⅳ期6例,基线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影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剥离术,采用23G三通道模式切除中轴区域玻璃体,妥善完成玻璃体后脱离,并将周边与后极部区域玻璃体彻底切除。于患者眼内注入吲哚菁绿(1g/L)行内界膜染色,完成操作后将血管弓内部内界膜全部撕除,并行气液交换。术后告知患者严格俯卧位卧床休息,待气体全部吸收后方可活动。
        研究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染色操作参照对照组。将黄斑裂孔下方尺寸约为2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内界膜剥除,操作中需保留黄斑裂孔边缘区域及上方内界膜,无需游离。对保留的内界膜组织实施翻转,使其完全覆盖黄斑裂孔。行气液交换后去除23G通道,操作中确保动作柔和,维持内界膜游离瓣位置。术后告知患者严格俯卧位卧床休息,待气体全部吸收后方可活动。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对比两组术后裂孔封闭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术后裂孔封闭率
        术后研究组患者中23例裂孔封闭,封闭率92.0%,对照组患者17例裂孔封闭,封闭率68.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黄斑裂孔属临床多发眼部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视物变形及视力下降,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视力恢复效果不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严重。临床治疗黄斑裂孔多采用手术治疗,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3]。
        临床治疗黄斑裂孔的常规术式为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剥离术,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或巨大裂孔患者采用该术式治疗疗效不佳,且术后极易形成平开型裂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为临床治疗黄斑裂孔的全新方案,其主要特点为黄斑周边内膜撕除操作中保留位于裂孔缘带区域的内界膜瓣,使其翻转并在裂孔表面完整覆盖,进而促进裂孔闭合。该术式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及巨大裂孔患者治疗中可实现良好的解剖学复位效果,并可改善视力,提高裂孔封闭率[4]。
        总结分析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研究组患者裂孔封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认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黄斑裂孔可显著提高裂孔封闭率,改善患者视力。
        综上分析可知,黄斑裂孔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可改善患者视力,提高裂孔封闭率,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可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凯,刘月,苑儒轩, 等.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疗效[J].健康大视野,2021,(1):18.
[2]姜娜,史伟.吲哚青绿染色联合全氟丙烷填充治疗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预后及黄斑区结构的影响[J].中国药业,2021,30(2):77-79.
[3]李辉,王伟献,刘金梅, 等.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61-65.
[4]王伯阳.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4):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