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探究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吴阳恋娜
[导读] 目的:探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情况。
        吴阳恋娜
        南京市江北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8
        【摘要】目的:探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相比于心肌酶检查而言,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的检出率更高(P<0.05);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图变化均会恢复正常,转归率达到100%,而Q-T间期延长与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则不会改变。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用心电图检查具有一定的检出率,但是非特异性检查,可对典型改变进行诊断与预后判断。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儿发病早期会出现临床自觉症状,患儿年龄、体质、免疫力、病毒感染等因素均会影响患儿的病情,严重者也会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对于患儿的生命安全存在极大威胁。由于心肌炎病变属于弥漫性改变,会累及心脏传导系统,使得心电图出现相应改变,因此,根据心电图改变情况可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对于预后康复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特以40例VM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心电图改变情况,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收入的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男性病例21例,女性病例19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6.27±3.75)岁,临床表现:心悸6例,胸闷22例,头晕3例,乏力6例,腹痛4例,昏厥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检查,资料完全,配合度良好;本组研究已将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影响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疾病患者排除。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与心肌酶谱检查,心电图检查时选用美国Burdick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仪;心肌酶谱检查项目包括磷酸肌酶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患儿确诊入院后,均卧床休息,给予抗病毒、能量合剂、维生素C、辅酶Q,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供血等综合性治疗;针对存在房性心动过速患儿给予心律平治疗;针对心率减慢者应用阿托品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心电图、心肌酶检出情况;对异常心电图改变进行记录,并观察治疗后的预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描述方法为百分数,以SPSS24.0软件系统处理,P值<0.05,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心电图与心肌酶检出情况对比
相比于心肌酶谱检出率而言,心电图检出率更高,两组间统计差异明显,P<0.05。

2.2 异常心电图改变与预后效果分析
        40例患儿接受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改变者共计32例,其中室性期前收缩者13例,窦性心动过速者4例,房性期前收缩者11例,Q-T间期延长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经过综合性治疗后,患儿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都性心动过快等表现均全部消失,转归率达到100%,而Q-T间期延长与房室传导阻滞则未消失,转归率为0%。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是儿童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1]。由于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患儿自感症状后无法准确表述疾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检查方式,极易导致漏诊、误诊等情况发生,导致患儿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心电图作为现今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检查方式,可对心脏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反应[2]。VMC患儿应用心电图检查时,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相比于心肌酶谱、心脏X射线检查结果而言,心电图检查的灵敏度更高,可有效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临床用药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具有多变性、易变性、多样性的特点。同个患儿的心电图可出现多种改变,也可在不同时期出现[3]。目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为ST-T改变,较为常见,且发现时间较早,一般于发病后24h内即可出现。以ST段偏移、T波倒置、双向与平坦较为常见。ST-T改变会随着患儿的病情进展与轻重出现不同改变。早期重症患儿ST段会出现单向曲线,数日后则会以T波改变为主。因此,针对ST-T改变需要进行24h心电监测发现。第二为传导阻滞,主要是由于心肌炎所致,病变累及房室交界区、窦房结、房室束支所致。有关研究认为[4],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也是导致患儿出现传导阻滞的主要原因。传导阻滞多为一时性变化,病情痊愈后多会恢复正常,仅有少数病例会出现长期或永久性传导障碍。第三为异位心律:以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第四为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少数患儿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情况。心肌炎患儿发病早期处于安静状态、睡眠状态时就会存在窦性心动过速改变。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具有易变性,临床诊断中虽然具有一定检出率,但是无特意性,局限性较高,但是在临床指导用药、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潘光毅.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肌酶谱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0,27(03):48-50.
[2]钱桂碧, 方向明, 吴园园. 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应用价值[J]. 浙江临床医学, 2019, 21(4):510-512.
[3]赵雪然,  贺新建,  李红艳,等.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时域,频域指标变化与心肌酶学指标的关系[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014(011):1045-1047.
[4]楼咪丽, 徐卫兰.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肌钙蛋白I和心电图检测及意义[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