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肿瘤复发机制研究新进展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郑红霞 帅丽娟 许露文
[导读] 一项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在结肠癌围术期,凡接受过输异体血的一些患者,通常而言患者生存率较没有输血的患者要低,这一点在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有详细的证实,也就意味着虽然输血可以替代性的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恢复患者某些生理功能,但是可能会增加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致使肿瘤复发几率日益增多,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频繁发生。
        郑红霞        帅丽娟         许露文
        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一项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在结肠癌围术期,凡接受过输异体血的一些患者,通常而言患者生存率较没有输血的患者要低,这一点在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有详细的证实,也就意味着虽然输血可以替代性的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恢复患者某些生理功能,但是可能会增加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致使肿瘤复发几率日益增多,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频繁发生。本文将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肿瘤复发机制的新进展做详细化的分析,以供医疗同仁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恶性肿瘤;围术期输血;肿瘤复发;相关性
        肿瘤复杂的因素与营养,术前是否贫血以及肿瘤类型等多方面都有关系,而在众多的影响当中,学者认为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确实有很多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围术期输血会导致肿瘤发生免疫,进而诱发肿瘤转移的情况,给术后复发率创造了机会,而且还会让患者生存率普遍降低5年。换言之,就是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量同生存期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是,也有些国外学者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化,出现意见上的分歧,所以需要加强对相关方面的继续研究。
1围术期输血与肿痛复发相关
1.1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简单而言,特异性免疫比较有针对性,而非特异性的免疫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于特定病原体。整体上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于输血对患者的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明显有所抑制,比如降低辅助T细胞,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产生对抗T细胞抗原特殊受体的抗基因抗体。第一,在患者需要的时候,安全输入同患者血型相同人的血液,这种输血的形式就是异体输血,该形式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输血类型。针对于异体输血,整体上会导致患者免疫不断抑制,所以机体对于肿瘤的免疫应答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进而让肿瘤得到继续生长,使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第二,肿瘤抗原在多方面同组织相容性的抗原比较类似,有着对抗原免疫攻击的良好效果。第三,在输血方面,还让各种抗原攻击免疫应答得到降低,所以就有了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的作用。第四,采取输血的方式,抑制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减少T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进而更好的产生实际有用的抗体。
1.2血液成分制品中白细胞成分作用于血液
        在血液成分系统中,白细胞作用于血液的时候,引发患者机体免疫机能障碍的成分存在于白细胞里面,该白细胞叫做Class fl MH抗原和B细胞表面抗原能够互相产生积极作用,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通过研究不同输血的肿瘤患者发现,输全血和血浆,同肿瘤的复发有着很大关联性。因为全血多用于细胞,血常规等方面,而血浆主要是用于凝血,在应用上起到的作用不同,所以应该依据实际要求进行有效性的选择。
1.3血液成分制品中细胞因子作用
        血液成分制品当中的细胞因子,其蓄积是红细胞制品中白细胞内的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液当中白细胞的存在,以及血液制品存储的具体时间,都决定了细胞因子的实际含量。一项医学专业研究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在长期随访结肠癌的有关试验中,对于短期,以及长期输送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品,确实带来免疫性的抑制,致使肿瘤复发的结论不断加以产生,同时证实去除淡黄色层的红细胞储存21d后,对于输血后癌症的复有着很好的预防性作用。

但是,也有相关医学报告反复指出,血液制品当中,致使肿瘤复发的问题可能另有其原因存在,主要是血液存储的时候释放出的可溶性血管生成因子,致使引发免疫的相关性抑制。第一,白细胞衍生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利用血管生成会刺激到肿瘤的不断生长,进而导致癌症的反复性发生,也就是出现癌症复发的情况。第二,由于患者的健康善不良,体内有贫血症状,以及需要输血治疗的癌症患者,在机体状态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增加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其促红细胞的生成素水平提高也被全面考虑进来。
2围术期输血与肿瘤复发不相关
        有关报道当中称,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同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主要是因输血致使血管引发相关的疾病,本质上去淡黄色膜的红细胞,同少白细胞的细胞输血组由于心血管病,致使在死亡率上区别不够明显化。也就是意味着输血后患者因心血管病,致使死亡率增加是在其他机制介导的情况下,而与白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关系不大。进行血液存储的时候,产生了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外蓄积是主要原因所在。整体上反应在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有着重要性的作用,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构成是血管内皮和平滑肌血胞。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白细胞的红细胞组与输注去淡黄色膜的红细胞组同输血组相比较而言,整体上生存率要降低3年,但是癌症复发率之间没有明显化统计学的实际性意义。为此,在心血管疾病当中发现,对于输血患者来说生存率就会比降低一些。除此之外,研究众多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上的生存率,其接受红细胞输血组的患者,明显生存率同非输血组患者要低。总体上来做分析,通过对1118261患者死亡原因的详细分析,得出结果是即使在每一次输血17年以后,患者死亡比例同样会得到增加。
        与肿瘤因素有直接关系的报道当中表示,有输注>4 U的血液成分制品,并没有在初次切除病患部位的时候就影响到实际生存率。因为以年龄和肿瘤恶性程度进行具体化的分类,针对于老年人,以及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合并症更多的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所在,调查中还显示出输血以及结肠患者,在治愈后整体上没有直接的关系。之后详细分析20篇文献,总结得出阴性结果,围术期输血与疾病的复发,死于肿瘤的累积几率为1. 80和1.76wl 。同时在其他文献中发现输血患者肿瘤复发,以及肿瘤死亡风险会有所增加。
        对于围术期女性肿瘤患者,在输血方面也着有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切除宫颈癌的病例中,没有发现输血和肿瘤复发风险,以及存活率上有直接性的关联。第一,分析130例各种妇科恶性肿瘤病例,有44例接受过输血的患者,其中分析差异性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分析的时候也发现,这项研究实际没有做过细致化的分类, 比如没根据疾病,疾病位置,以及疾病进行分类,导致输血组不良预后反映出患者的疾病。第二,针对接受根治性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nB期宫颈癌进行全方位评估,详细分析淋巴结阴性患者,没发现输血与无病存活有关系。第三,国外文献报道,围术期输血并不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以及癌症转移的主要原因,有时候可能还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等其他相关因素。
3结语
        医学上把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症。恶性肿瘤是比较可怕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从另一角度分析,恶性肿瘤具有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以及容易迅速转移扩散的生物性特征,与吸烟,环境污染,不合理膳食以及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有着比较重要性的关系。而且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机体的消耗上属于慢性,通常做过放化疗以后,外周血细胞就会不断减少,致使不可避免的就会让输血疗法派上用处。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效减少不必要性的输血,并在未来重点应该强调合理性输血的重要性意义,进而实现自体输血,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肿瘤复发机制的深入性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杜云,马盛余.异体输血对围术期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4,(10).1298-1300.
[2]杨秀丽.受血者输血前检测 IgA 含量的临床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5).675-676.研究新进展
[3]徐玉玲.围手术期输血对肝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年S1期
[4]齐祺.张琦.夏荣.输血与肿瘤疾病转归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8年0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