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姗姗
东营市人民医院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关于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患儿轻度疼痛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弱患儿的疼痛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外周动脉;新生儿;采血;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婴32例,女婴18例,日龄为出生9d至25d,平均日龄(13.9±5.5)d,出生的平均体重为(2.5±0.6)KG,所有患儿中缺氧性脑病的患儿8例,败血症的患儿19例,肺炎的患儿12例,其他疾病的患儿11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经过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均经过患儿家长同意,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方法如下:医护人员应使新生儿保持仰卧体位,同时可以在其臀部垫小沙袋;而后将新生儿的会阴部包裹好,以避免排便对穿刺点造成影响,诱发感染;接着使其髋部向外展开45°左右,同时保持屈膝在90°左右,以使得穿刺位置更为明显;然后需要对医生手部及新生儿穿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一般情况下消毒剂为碘酒;接着进行穿刺取血操作,其需要医生左手食指放置于新生儿腹股沟处寻找股动脉,待感受到波动点后在其内侧0.3~0.5 cm进行穿刺,而后缓慢提针的同时抽回血,如果发现回血应固定针头;采血量达到后拔出针头并按压止血。观察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方法如下:医护人员应使新生儿保持平卧体位,且使其需要采血的手保持平直状态。采血时,应安排人员托住采血手臂的肘关节,同时以触摸的方式寻找其手臂动脉,待感受到动脉走向后根据新生儿身体及取血量的要求确定针刺点,然后标记该位置;而后利用碘酒对针刺部位以及操作医生双手进行消毒,在准备好注射针之后对新生儿进行穿刺,在观察到回血之后对新生儿的穿刺处进行固定,控制其出血情况,同时抽取足够的血量。在抽血结束之后使用医用棉签对新生儿穿刺处按压5 min,确认止血后松开按压。
1.3观察指标
通过使用VAS疼痛评分量表分析比较两组患儿采血时的疼痛情况,重度疼痛7-10分;中度疼痛:4-6分;轻度疼痛:0-3分。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采血的成功率。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标本的凝血、标本的溶血、血肿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 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对比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userUpload/1(97733).png)
2.2两组患儿疼痛程度的对比
研究组中患儿轻度疼痛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对比(例,%)
![](/userUpload/1(97734).png)
3讨论
血液检查是查看新生儿身体状况的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充分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由于血液检查是新生儿护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检查时往往会因为疼痛造成穿刺的成功率不高,若不能有效对新生儿疼痛进行干预处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健康和行为能力,并且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较大伤害,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由于新生儿离开母体不久,身体机能较弱,血管内充盈程度较低,以致于采血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成为一项难点。以往,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血液检查中应用较为普遍,但该种采血方法对医护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对于一些血管细小的新生儿往往还需凭自己经验及感觉进行穿刺,这样会大大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率,给新生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另外,股静脉属于大血管之一,如果穿刺不理想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新生儿的成长。故有学者提出,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在新生儿护理中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这是因为外周动脉采血法因为采血部位的改变,让采血者的视野更清晰,并且止血更容易,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新生儿具有自身生理特点的特殊性,血液流经常在内脏以及躯体内聚集,四肢血液分布相对较少,致使新生而的血管细小,并且充盈度较低,因此在针对新生儿的采血工作中,会给采血的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难度。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传统的股静脉穿刺采血会造成新生儿的出现标本溶血、标本凝血以及血肿的情况,而且需要反复抽取,降低护理质量的同时,也给新生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容易引发护理纠纷。本项研究中,研究组中患儿轻度疼痛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项结果表明,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方式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因此外周动脉采血也比较容易被新生而的家长接受,有利于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难的还是对于新生儿的护理,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在减少护患纠纷的同时还能促使新生儿健康的成长。将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弱患儿的疼痛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道平.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0(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