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高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陈磊
[导读] 目的: 探讨32例高龄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32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预防性护理。
        陈磊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3
        【摘要】 目的: 探讨32例高龄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32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预防性护理。结果: 32例患者神经外科术后,1例术后1周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见明显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结论: 高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神经外科术后  护理体会
        目前临床上治疗颅脑外伤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开颅手术[1] 。但开颅手术存在脑神经及功能被损伤的风险,临床上多表现为行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如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将严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2-3],神经外科术后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别容易危及生命,且会并发肺栓塞,需要我们在临床护理活动中加以关注。老年患者本就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神经外科术后活动能力受限,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以上各种问题,我们护理人员根据自身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了解,以及结合护理常规,术后活动和机械预防,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率,汇报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神经外科术后共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63-83岁,平均年龄为(72.81±10.47)岁,其中,颅内肿瘤22例,颅内血肿10例。本科室对所有患者都发放了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具体情况,患者和其家属都对知情同意书签字.
2 神经外科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2.1 高凝状态 因为改组患者年龄都较高,身体机能以及基础毛病较多,心脑附带心脑血管问题,因此该类患者更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2.2 静脉血液淤滞缓慢  高龄患者,身体活动能力差,回复慢,而行术后,患者由于卧床制动,因为活动能力受限,血流变换甚至停滞,就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收缩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上升,更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4]。血管内皮细胞因缺氧会黏附在一起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会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导致其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5]。
3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首先是患侧腿部疼痛加剧,在下床活动行走时候更甚,
局部栓塞处水肿,与健肢对比明显不对称,继续进展可以出现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Homans征阳性。每日测量一次双下肢周径。手术后观察有没有急性疼痛或者突然间肿胀等情况发生,定时观察病人伤口周围肿胀程度,还有患者下肢皮肤温度,踝关节活动度等情况。患侧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出现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是静脉淤滞所致。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以上症状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栓塞。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4.1 基础预防 术后患者,尽早下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混着可以适当活动关节,可以适当抬高,防止静脉回流障碍,术后多饮水,可以有效稀释血液,避免血液过于黏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血脂。
4.2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4.2.1 下肢功能锻炼:术后不能下地活动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在床上锻炼下肢肌肉,下肢肌肉的收缩可以有效挤压静脉,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最常用到的就是踝关节活动,包括屈伸,旋转锻炼,勾脚5秒再绷脚5秒算一次,每次做5个,每小时3次,踝关节锻炼不仅可以预防血栓还能增加肌肉力量。还可以使用间歇性加压充气装置、足底静脉泵等,这些装置都是利用机械性的原理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手术当日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行主动锻炼踝关节的背伸、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日6-10次,每次5-10min,每天评估患者,锻炼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吹气球等达到增加胸腔负压及肺扩张,促进静脉回流。神经外科术后会对患者的下肢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在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状况,对其进行下肢按摩与凝血功能监测,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在患者状况稳定后,可要求其进行主被动康复锻炼,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泵运动等。多数老年患者的情绪相对难以控制,单纯的心理疏导效果不佳。在这种状况下,可评估患者与其家属、朋友等社会关系,并且适当的引导周围人介入其中,使之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支持,这也有助于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
5 结果
        3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术后,1例术后1周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见明显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
6 小结
        颅脑外伤,颅内肿瘤作为神经外科老年人常见的一类症状,其会对个体的肢体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发生后,患者会存在严重的疼痛现象,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患者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患者普遍年龄较高,如果发生下肢静脉栓塞,危险性很高,如果出现栓子脱落,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这样的情况,更要正确指导患者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其病因的复杂性、病变的多发性、并发症的严重性已被社会普遍关注[8]。虽然现在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和术后运动指导和一些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工具,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进一步探索,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蓉,李娜. 目标管理教学法对神经外科护理带教工作的应用效果研究[J]. 智慧健康,2019,5(22):32 -34.
[2] 普亚晶,谢莉,张丹琦,等. 神经外科重度昏迷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6):
14 -16.
[3]吴厚淑. 追踪检查评价方法在规范神经外科护士基础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8):152 -153
[4]陈彭,王娟,赵慧.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4):56-58.
[5]施慧,梁静娟.标准操作流程对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1):1021-1023.

作者简介:陈磊,1986年11月,女,汉,籍贯:江苏常州,本科,主管护师,从事工作: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