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露茜
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 针对中医护理在临床慢性心理衰竭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究;方法 以我院接诊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且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的实施能够更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治疗效果;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患者生活质量差、高复发率等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科学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中医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特结合临床60例实际病例针对中医护理的实施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自2019年1月之2020年8月期间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处于4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3.8)岁,合并疾病类型主要有:糖尿病5例,高血压9例,高血脂7例,脑血管疾病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处于46~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4.3)岁,合并疾病类型主要有:糖尿病4例,高血压11例,高血脂6例,脑血管疾病9例.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主要护理内容有:(1)主动接待患者,为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及医院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消除由于陌生而造成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2)加强健康宣教。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从专业的角度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病理知识,列举成功病例,加深患者认识,提升其治疗自信。(3)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协同家属共同实施护理,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照护,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4)做好病情监护:护理期间需定期对患者的体质量进行监测,关注患者体内水分变化情况,对水分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步实施中医护理。(1)中医辨证施护: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寒凝心脉诱发的疾病患者,注重保暖护理,避免着凉,可实施艾叶煎水浴足,以达成温阳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对于心脉瘀阻导致的疾病患者,可给予少量丹参酒,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对于痰浊痹阻的患者,应禁食辛辣、油腻,采取以健脾化痰功效的中药口服。(2)中医饮食调护:饮食方面注重遵循清淡饮食的基本原则,嘱托患者多禁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柑橘、萝卜等。对于寒凝心脉者可给予化瘀利水和益气温阳的食物,如桃仁、打造、玉米须、海参等,严禁生冷食物;对于心脉瘀阻者给予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还带等;对于痰浊痹阻者鼓励多进食一些诸如橘皮薏仁粥之类的具有化痰功效的食物;对于气阴两虚者可鼓励多进食一些诸如银耳、莲子、枸杞子等具有益气养阴之功效的食物。(3)情志护理: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使用科学的护理方法以达成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的目的。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者的情绪刺激,善于对患者进行调摄情志,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和七情过激,加强与患沟通,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影响。(4)生活习惯及行为调护:中医理论认为,生活起居和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护理期间,教育患者明白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依据患者的日常排便习惯维持大便的通常,如存在便秘问题的可给予中中脘穴、关元穴等穴位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禁烟禁酒,保持运动,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3 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显效:患者心理衰竭症状得到控制且心功能提升至2级及以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心功能提升至1级但不及2级,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P<0.05,详见表1。
![](/userUpload/1(97763).png)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userUpload/1(97764).png)
3 讨论
慢性心理衰竭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又称之为“心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淤血和缺氧等。中医理论认为,诱发患者心理衰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心阳虚和心气不足,临床以客串、心悸、如中、发绀为主要特征。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理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已成为一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以科学正确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则正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
在此次研究中,结合60例慢性心理衰竭患者,通过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施加中医护理的患者,无论是治疗有效率还是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对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也可以证实中医护理在慢性心理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尚丽春.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5):176-177.
[2] 赵晨.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180.
[3] 黄瑞红.中医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