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   作者:吉梦瑶
[导读] 目的:探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
        吉梦瑶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接受了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优于接受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缩短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脑卒中;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独对象,采用统计学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1~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4±1.7岁;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43~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2.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时均已同意研究目的及方法,且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之后对其采用常规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来说,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内,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家属对其探视,取平卧位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患者气道。
    观察组患者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心肺复苏后进行急诊护理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接受后续治疗,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第二,情绪护理。指导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心理调节,包括深呼吸以及听音乐等,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护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脑部复苏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之后,调整室内温度为19摄氏度左右,并且用湿毛巾对患者的头颈部进行湿敷,减少脑部的代谢,减轻脑部组织的再灌注程度。
    第四,环境护理。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病房环境、加速患者康复。
    第五,气道护理。在无菌操作的标准下对患者进行气道插管,插管后采用相应的操作来将其进行固定,保持气道湿润,必要时将气道进行更换,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避免患者出现误吸以及肺部感染等。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选择心肺复苏效果、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进行评价时,采用急性生理学以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心肺复苏后效果评价被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心肺复苏效果显著。指患者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身心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第二,心肺复苏有效。指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身心状况存在一定的波动,有轻微的并发症;第三,心肺复苏无效。指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身心状况波动显著,并发症较多且严重。
2 结果
       
        通过上述表格数据可知,接受了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的有效率明显优于接受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了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住院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肺复苏的后续护理非常重要,在对其进行护理时需要做到无缝衔接,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由于护理不到到位导致的心肺复苏抢救时间不足等问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各路管道通畅,加强对意外事件的防护,同时对出现的护理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还需要做好对患者气道以及脑复苏过程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患者因代谢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关注环境以及心理对患者复苏造成的影响,通过创造良好、温馨的环境,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减轻其烦躁、焦虑、恐惧的心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身心体验,从而促进其康复。专业的护理技术是关键,因此,在平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时,需要重点加强护理技术操作以及业务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各项护理操作,从而实现急诊护士应急护理水平的综合提升。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后可知,接受了急诊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无论是在心肺复苏的有效率还是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仅接受了常规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通过对患者运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恢复是大有裨益的。综合来说,在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将该种护理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碧梅,黄春华,张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34):162-164.
[2]郭春霞.观察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29-30.
[3]杨伟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4):2261-2263.
[4]朱小燕.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人人健康,2020(14):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