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贾志敏
[导读]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

        贾志敏
        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病例搜集时间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临床护理指标,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整体护理;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引起的心脏肌肉缺乏血液供应导致的坏死,心脏功能严重损伤,危及患者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中老年发病率较高,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需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挽救患者生命[2]。患者发生症状12小时内切存在明确心电图征象的患者可接受介入治疗,例如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与溶栓治疗比较血管开通率高,适应范围广,但费用高。介入治疗全程需给予患者整体护理,保证介入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治疗舒适性,预防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跨度48岁-78岁,平均年龄(64.15±2.32)岁,发病时间1-12h,平均(4.56±0.45)h。观察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跨度48岁-77岁,平均年龄(64.21±2.40)岁,发病时间1-12h,平均(4.67±0.51)h。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1)经心脏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符合介入手术指征;(3)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疾病;(2)手术不耐受,麻醉过敏;(3)精神疫病或者意识障碍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护理模式选择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全程监测,给予心电监护,嘱咐患者注意休息,科学饮食,预防并发症。
1.2.2观察组
        观察组护理模式选择临床路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为其建立疾病档案,配合医生询问病情,评估患者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制定科学的介入治疗方案,并制定临床路径表。术前嘱咐患者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明确病因、危害和介入治疗方案,通过以往成功手术病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紧张和恐惧,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及时发现异常并反馈医生,及时作出处置。观察患者介入手术穿刺点的皮肤颜色改变、皮损情况以及皮温,及时告知医生异常情况,作出应急处置。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继续给予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妥善处理和保护穿刺口,按时换药,注意渗液情况,预防并发症。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询问病情康复以及用药情况,纠正错误认知和行为,解答患者疑问。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指标,包括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常见并发症类型心律失常、穿刺感染、心源性休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获取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饮食恢复时间均有显著缩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指标比较(n=3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高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危害大、治疗难等特点,患者发病后通常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骨后疼痛,需及时治疗,否则可导致患者死亡。介入治疗是临床广泛用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手术方案,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需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采用临床路径可获得良好护理效果[3]。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及方法简洁明确,对常规护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有效弥补,可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和患者病情制定规范、标准的护理流程,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执行与操作,可提高护理效率与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实际需求[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饮食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护理效果,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尽快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临床路径应用效果突出,可预防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将临床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效果突出,可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应该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并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白芳.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20,39(02):125-127.
[2]邵霞.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9,6(02):187-188.
[3]罗莹怡,蹇祥玉,陈春棉.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29):3630-3632.
[4]王沙,李艳霞,庞瑞霞.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围术期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9):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