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郝云超
[导读] 探讨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时,将不同治疗方式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郝云超
        乳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山东 威海 2645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时,将不同治疗方式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接收的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作为实验对象,采纳计算机排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实行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相比,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应在临床中实践应用。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围胰腺区域;微创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在临床中为多见的急腹症类型,该病发病急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等特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率超过18%,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1]。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关于该病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如今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已经逐步形成微创性。近几年一些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微创治疗,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2]。此文主要收纳一些患者的临床信息,本次实验抽取本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接收的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作为实验对象,探究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的效果研究,且获取较好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接收的1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作为实验对象,采纳计算机排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50例患者,实验组中共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于23-72岁之间,平均年龄(35.9±3.4)岁,对照组中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于2-73岁之间,平均年龄(36.2±3.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 ?对照组实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实行全麻处置,行手术的区域逐步依层剖开,清除患者的坏死组织以及病变胰腺组织,同时清除渗出液。如有感染患者,还则理应清除感染组织。手术完成后,理应冲洗手术区域,将双套管放置后再缝合手术创面。使用3000ml生理盐水和5-氟尿嘧啶8g制作成的冲洗液,负压冲洗病变区域。
         实验组实行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给以0.4%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处置,随后在腹直肌两边外缘,脐下2cm左右处行1cm左右的切口,将胰头和胰尾部位均放置双套管,再缝合切口,同时将引流管固定好吸取腹腔中的积液,随后冲洗腹腔,手术后行连续灌洗和引流处理。使用3000ml生理盐水和5-氟尿嘧啶8g制作成的冲洗液,负压冲洗病变区域。每天理应实行血尿常规和血尿淀粉酶检验,恢复至正常范畴后,再连续冲洗一周左右即停止。
1.3 评价标准
? ?应用本院自制表格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实行记录和对比。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该病患者的有关病症基本消除,身体检查以及实验室有关检验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该病患者的有关病症有所好转,身体检查结果为阴性,实验室有关检验指标也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该病患者的有关病症以及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有关检验指标均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 本次实验涉及的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出现的急性胰腺炎,在发生时患者的胰腺组织往往会出现自我消化的情况,患者血清中会出现大量的白细胞和C免疫蛋白以及血淀粉酶等,呃,这就导致在接受临床检查时患者会出现各项血清指标明显上升的情况,如果在进行治疗时缺乏及时性,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极限坏死,释放大量的毒素,对于患者的多个脏器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性腹膜炎或者低氧血症等严重疾病增加患者的临床死亡风险。急性重症胰腺炎又称作坏死性胰腺炎,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发生率不低,由于每个患者的个体性差别,病情通常进展快速,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中关于该病的诊疗存在很高的难度[3]。在当下的诊治中,外科对患者实行干预时,很多患者都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激发感染、毗邻组织坏死以及腹腔出等。治疗该病患者的主要则先控制好感染现象,该病患者主要是因为毒素、酶引起的全身性炎性反应,从而发生感染[4]。
        应用保守治疗虽然能获取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高比例的患者,炎性病变会对诸多器官造成功能枯竭,从而致使死亡。传统开放手术与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会形成更大的手术创面,同时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并且治疗期间会发生多种并发症,且概率很高[5]。
        此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实行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在区域性行小切口置管下的连续性冲洗医治,可以有效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和渗液,进而获取降低毒副作用,并缓和炎性反应,同时微创外科更不会增长患者的治疗时长。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具体的治疗方式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若必要患者依旧需要选择保守治疗或传统开放治疗,但目前临床上依旧将微创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6]。
        综上所述,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相比,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治疗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应在临床中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普布曲珍. 急性胰腺炎43例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50-51.
[2]高霞. 急性胰腺炎患者消化内科药物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1):118-119.
[3]王忠琼,琼翼吕,沐瀚夏,国栋,邓明明.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应用微创置管引流的治疗效果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84-86.
[4]潘颖. 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01):103-104.
[5]罗宇航. 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168-169.
[6]王立强. 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0):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