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在医学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肖黎黎
[导读] 分析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

        肖黎黎
        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9.6-2020.12月期间接收的7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为94.29%(33/35),对照组为77.14%(27/35),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对比,观察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在医学临床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并且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降低发作持续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应用效果
引言
        心血管内科常见急性心绞痛疾病,是由于患者心肌出现严重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的心脏剧烈绞痛的一种心脏性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绞痛,会表现出胸骨后心突发性的、难以忍受的剧痛,疼痛时间会持续1min到5min左右。急性心绞痛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如果症状较轻,患者疼痛过后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则可能引发死亡,因此及时必要的药物控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通常采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整体治疗效果一般。氯吡格雷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将其与常规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良好。本文通过对2019.6-2020.12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本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共70例进行了研究,按照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有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4±3.6)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2±1.8)年。观察组有男18例,女17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2±3.5)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5.6±1.4)年。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发现两组患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情并同意,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选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用药方式为口服,每日一次,用药量每次150mg;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用药方式为口服,每日三次,用药量每次25mg。同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包括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或者剧烈运动;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事物;加强情绪管理,保持稳定情绪。治疗一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治疗,用药方式为口入,每日一次,用药量每次75mg,一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对患者进行24h holter心电监测,根据心电图监测结果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综合判定临床治疗效果。

显效为患者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正常,并且临床心脏疼痛、不是等症状消失;有效为患者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明显好转,并且患者临床各种症状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降低;无效为患者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无明显好转,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例数与总例数之比。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类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行卡方检验;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根据P值是否小于0.05,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低于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3例,其中显效22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29%,无效2例,占比5.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7例,其中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77.14%,无效8例,占比22.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分别为(2.12±0.81)次/d、(5.84±3.24)min/次;对照组为(2.15±0.78)次/d、(5.67±3.12)min/次,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分别为(0.35±0.08)次/d、(2.45±1.06)min/次,对照组为(1.51±0.59)次/d、(4.85±2.34)min/次,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绞痛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肌需氧量高于冠状动脉供血能力,当冠状动脉供血能力不足,会导致心肌缺血从而使得耗氧量增加,致使心肌缺氧,代谢物聚集导致心脏自主神经末梢不适或引发疼痛。因此,在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中,主要是手段是加快恢复患者机体心肌供血供氧能力。阿司匹林、卡托普利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药物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紧张素Ⅱ转变,通过提高血浆肾素活动,使醛固酮分泌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来达到提高血管供血能力,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的目的。但是,该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机体血液浓度增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增加心绞痛复发的概率。氯吡格雷属于ADP受体阻滞剂,也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阻止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活化,来增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本次研究中,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增加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P<0.05);并且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增加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并且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董琦,谢国锋,何浩江.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5):26+34.
[2]褚天权.急诊内科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618.
[3]郭燕鹏,张晓考.氯吡格雷与硝酸甘油片结合治疗急性心绞痛成效[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03):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