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溶栓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赵志刚
[导读] 分析不同溶栓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赵志刚
        肇东市人民医院心内  黑龙江绥化1511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溶栓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n=50)以及实验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口服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12h血管再通率、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计算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拥有更高的12h血管再通率以及较低的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P<0.05。结论:选择尿激酶溶栓方案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
        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凝聚、凝血功能异常等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几率,临床较为常见。患者若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溶栓治疗是临床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进展、挽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措施,但不同溶栓方案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临床选择何种溶栓方案为患者进行治疗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1]。基于此,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溶栓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 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n=50)以及实验组(n=50)。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患者年龄介于51~78岁之间,均值为(66.51±5.18)岁;前壁梗死15例,侧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12例,后壁梗死11例。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4;患者年龄介于50~79岁之间,均值为(66.83±5.48)岁;前壁梗死14例,侧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10例,后壁梗死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分组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本研究使用治疗药物不耐受患者。
1.3 方法
        采用常规溶栓药物治疗方案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0.1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钙20mg/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次,2次/d。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为2周。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案为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300U尿激酶与200ml生理盐水混合,在45~90min之间静脉滴注完成,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为2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h内血管再通情况、死亡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以保证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2h血管再通率、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12h血管再通率92.0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0.00%(0/50)、不良反应发生率8.00%(4/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12h血管再通率、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主要与患者心肌细胞供血动脉的情况有关,若心肌细胞供血血管的血流受到限制,将导致心肌细胞失去营养、氧气等供应,进而出现细胞坏死等现象,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细胞坏死数目增加,病变面积扩增,将对心脏的正常功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患者将出现休克、死亡等症状[2-3]。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恢复心肌细胞血液供应,是控制病情进展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各种溶栓方案在临床均有所应用,并且治疗效果各不相同。本研究为分析不同溶栓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开展分组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12h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为临床常用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患者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生成纤溶酶,对患者体内已经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同时可对患者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并提高二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最终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4]。
        综上所述,运用尿激酶溶栓方案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同时治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因此可作为首选溶栓方案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程,苗林,王红, 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最佳介入治疗时机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16):2230-2234.
[2]张东红,张丁予,关明子, 等.心肌梗死溶栓疗法评分及评分要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10):1171-1173.
[3]孙冰,王海昌,孙冬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最新进展[J].心脏杂志,2020,32(1):93-98.
[4]周顺利.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3):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