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丽
邓州市人民医院 河南 474150
摘要:肠息肉是指肠表面生长并突入肠腔的疾病,被认为是肠黏膜上皮增生的结果,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息肉表面糜烂有引起肠出血和恶变的趋势,值得关注。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肠息肉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等优点。同时,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本研究选取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围手术期护理。
关键词:护理干预;肠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分析
结肠息肉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由于部分肿瘤性息肉具有癌变风险,因此尽早、及时的切除结肠息肉对于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行肠镜检查下息肉切除手术的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男130例,女86例,年龄25~73岁;腹痛、腹泻、便秘或排便不规则者181例,腹泻伴不同程度便血者35例;直肠息肉150例,乙状结肠息肉33例,降结肠息肉13例,横结肠息肉8例,升结肠息肉6例,回盲部息肉6例。息肉组织病理检验结果:腺瘤样息肉241枚,炎性息肉55枚。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16患者分为对照组108例和干预组108例,2组一般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以及肠镜检查高度怀疑为肠道恶性肿瘤合并息肉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时,由经验丰富的内镜操作员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简单内镜息肉切除术、氩刀烧灼术、高频电切术、包埋结扎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准备:医务人员应在入院后立即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完善心电图、凝血及心肺功能检查,详细了解病情、病史及用药情况。术前第3天,护士嘱咐病人要吃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不要吃牛奶、豆制品等产气食物,术前6~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手术当天上午给病人服用复方制剂口服多元醇电解质溶液,直至粪便中有干净水样,如仍有粪便残渣,可给予清洁灌肠。护士提前告知病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通过深吸或嚼口香糖缓解不适,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5~7天。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放置合适的体位,结肠镜检查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指导病人与医生密切配合,以减轻插入结肠镜引起的不适。术后护理:术后应继续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记忆、定向功能和意识。术后绝对卧床6小时,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嗽、屏气,当天禁食,术后第2天进食无残渣流质饮食,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性饮食和一般饮食,避免吃容易引起肠胃胀气的食物。术后2周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硬摩擦伤口造成大出血。病人住院期间,护士应观察有无血便、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术后综合征。必要时,护士应给予抑酸药保护胃粘膜或补液。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护士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对症治疗。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大部分患者对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缺乏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与成人患者相比,结肠镜检查和器械刺激对老年患者心律的影响更大。术前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内镜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从而使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消除陌生感,提高患者的认知和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除与患者交谈外,可采取“指路”的方式,征得已完成手术患者的同意,邀请患者为即将到来的手术进行讲解,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老年患者应耐心解释,让家人陪伴,获得家人的理解与合作。2行为干预:内镜下评估和记录息肉的大小、形态和数量,术后估计伤口面积,进行个体化干预。息肉直径小于10mm者应卧床休息6小时,息肉直径大于10mm或凝血范围较大者应卧床3~4天,术后禁食24小时,避免体力劳动和2周内长时间下蹲老年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积极预防剧烈活动引起的迟发性出血。护理人员积极评估患者出血、穿孔的风险,根据医生要求使用止血、消炎药物。教导患者或家属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和数量,提高自理能力。息肉直径较大或凝固范围较大,当出现局限性腹痛或反跳痛时,应考虑可能损伤浆膜,应及时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高血压和凝血障碍患者应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另外,对于老年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造成肺水肿和心脏负担加重。患者出院前制定了详细的随访计划。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规律饮食,规律生活。开展院外继续教育。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和运动干预。术后1年随访单发息肉,6个月随访多发息肉1次。发现新息肉应立即治疗,可缩短复查时间。
1.3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术中进展顺利,肠镜下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后均未出现肠穿孔。对照组术后早期出血3例,均为多发性腺瘤息肉,出血发生在术后6h,经禁食、补液、止血治疗后便血次数减少,术后18h出血停止;迟发性出血9例,出血发生均在术后24后,给予补液、止血处理后缓解。干预组4例均为迟发性出血,出血发生在术后24h,给予补液等保守治疗后缓解。干预组患者术后出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早期息肉切除对预防和减少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息肉残端形成焦痂,由于多种原因过早脱落后易形成溃疡和出血。本组迟发性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不遵医嘱进食粗纤维食物、卧床休息不足、活动过度、大便摩擦伤口过干等,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护士嘱咐病人在饮食上要听从医生的指示,避免强迫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在控制食量的同时保证饮食营养,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比较严重的可以给予泻药,防止肠道内容物过多挤压消化道。另外,2例老年患者因术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升高导致血流障碍而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评估,必要时采用内镜下药物注射和电凝止血。严格的术后健康指导和随访计划也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随访时间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决定。护理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为患者提供开放、延伸的护理干预,重视肠息肉复发、饮食、运动等知识的教育,提高随访效率,让患者参与预防肠息肉并发症及复发,以改善预后。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减少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病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兴莲,孙玉勤.护理干预对肠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7,4:89-91.
[2]冯爱兰,翁敏娜,黎美娟,等.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肠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14:92-94.
[3]朱遂美.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手术中的配合和护理方法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6,6:163-164.
[4]程亚军,仇彬彬,周庆海,等.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9:120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