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李雪花
[导读] 分析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

        李雪花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边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 1月到2020年1 月期间进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实验例数为25例。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效果和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护理之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自评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运用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鼻内镜;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护理

前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痛,粘液渗出。此病可分为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此病多发于感冒、游泳、潜水、乘坐飞机后,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痛等不良症状[1]。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未能及时治疗,或是治疗后反复复发进而转化为慢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反复的治疗易让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对治疗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治疗中的不良因素。
        
1 临床数据、方法
1.1 患者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科室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合计例数为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进行分组,每组25例纳入到实验组和常规组中。
        实验组男性有15例,女性有10例,年龄范围区间25-58岁,平均年龄(36.43±2.52)岁,其中,轻度听力受损者10例,中度听力受损者6例,混合型耳聋者9例。常规组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年龄范围区间22-60岁,平均年龄(35.48±2.92)岁,其中,轻度听力受损者12例,中度听力受损者7例,混合型耳聋者6例。对比两组年龄,听力受损程度等数据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实施抗感染用药。
        常规组给予基础护理。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方式有:①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患者讲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介绍往期患者痊愈案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②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因听力障碍及不良症状造成的身体不适,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护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抵触心理,治疗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和患者沟通,了解其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及顺从性。③饮食护理,术后在规定时间内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禁烟戒酒。④术后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吞咽、捏鼻鼓气练习,维持咽鼓管道通气,避免再次堵塞。日常用餐后温水漱口,维持口腔卫生。⑤出院指导,出院后叮嘱患者定时作息,保证睡眠充足,短期内尽量避免乘坐飞机出行及游泳,机舱内压力易对中耳造成二次损伤;泳池内水质较差,水流通过耳道达到中耳易再次引起感染。
1.3 观察标准
        (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定标准:以SDS和SAS评定,得分越低,证明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2)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评定标准: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气导阀值恢复正常为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气导阀值下降20dB归为效果显著,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气导阀值下降10dB至200dB,归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归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50例患者数据以SPSS23.0软件核算,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均数±标准差)方式记录,以T值核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以(%)表达,执行X2检验,p<0.05则证实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经表1证实,护理之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数±标准差)

2.2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表2数据说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常规组76%,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表2: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当咽鼓管功能不良,外界空气为未能进入中耳,形成负压,导致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出,久而久之造成耳内粘膜化为分泌性粘膜[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中的治疗方式以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主,其具有创伤小、疼痛感低、恢复快等优势。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虽然为微创手术,但由于病人对疾病及手术方式的认知不够,易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对治疗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为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给予患者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方式,提供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饮食上的护理能让患者提高机体抵抗力,加速恢复,术后及出院指导,加强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反复发作。
        通过上述结论说明,在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负面情绪有所缓解,加快患者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倩倩.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J].健康之友,2020,(2):28.
[2]张静.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14):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