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噎食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李翠
[导读] 探讨精神科患者预防噎食的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

        李翠
南京市佑安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患者预防噎食的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患者,共60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对患者护理中,为避免患者出现噎食,将预防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其中39例患者护理中,并归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其余患者则只需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两组患者的饮食安全知晓率、抢救时间的比较中,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另一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强化预防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力度,针对可能引起精神科患者噎食情况发生的一些方面,提前向患者进行科学性的指导,包括饮食、体位、应急处理等,实施全面干预,可降低患者噎食的发生概率,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精神科;噎食;预防;护理干预;知晓率;效果
        前言:精神科医院一大科室,内部存在多种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认知、精神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障碍性问题,自理能力下降,需要身边有人照顾。目前,精神类疾病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案,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不过,药物的长时间使用并非绝对的安全。据了解,有些精神科患者在吞咽食物时出现噎食的情况,分析原因发现与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副反应的出现有关,该症状的出现会影响到吞咽肌肉的运动协调性,继而增加患者噎食事件的发生概率。基于此,医院精神科需加大对患者噎食的重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方案,将其贯穿至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降低患者噎食事件的发生风险,从而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科噎食患者,在患者护理中,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患者共4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对应年龄平均值为(42.65±4.87)岁;对照组平均值为(43.65±3.69)岁。在噎食风险评估表的评估中,所选患者存在噎食的风险,发生原因与患者吞咽反射减退、进食时精神状态不良、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家属知情下展开,从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定时查房,监督患者用药,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做好记录等[1]。
        将预防综合性护理模式用于观察组,具体干预方法为:首先,对以往精神科患者出现噎食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患者噎食出现的危险点,对预防方案进行规划。另外,针对以往护理工作中遗漏或不足的地方,需及时指出并改正。其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强化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上的训练,同时注重护理人员在预防噎食方面意识的培养,使其真正了解到噎食对精神科病人带来的危害,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能够正确辨识风险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将噎食事件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其次,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护士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得到较好的处理。向患者适当的进行饮食方面的教育,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并告知患者噎食的危害性,使其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在患者食物的安排上,粗糙、带骨或黏性过大的食物均不可取,可选用流食,并且进餐时护士必须在旁看护。对于年龄较大,进食困难的患者,需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以半卧位为主,床头调高至平面的30°,移动患者的颈部,可略微向前,可促进形成吞咽反射,帮助患者更好的吞咽食物[2]。最后,当发现患者出现噎食事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按照一抠二置的方法展开急救。其中,一抠是指在食指、中指的作用下,迅速将食物抠出,或者使用食管钳或汤匙引吐,从而达到紧急抢救的目的。二置则是先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俯卧位或者倒置,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缺氧、窒息症状,同时又能清除患者咽部食物。此外,用 Heimlic手法对于患者噎食症状的改善也具有良好的效果,需要医护人员采取规范性的操作进行。也可借助立位腹肌冲击法进行急救,需要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站立的姿势,由护士将双手在患者身后缠绕,按照上腹部和后上方的方向,依靠手顶的力量进行冲击和挤压,该动作需重复进行,至少6-10次后拍背,直到患者咽喉食物咳出为止[3]。
1.3观察标准
        在两种护理模式下,对两组患者的饮食安全知晓情况进行比较,制作调查表,根据患者对饮食安全知识的回答情况,为其作出评价,存在优秀、良好、差几个评价结果。另外,对比两组患者噎食事件发生时的平均抢救事件。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单位用x±s表示,t检验,计数单位用%表示,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异满足P<0.05的要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安全知晓率较另一组明显提高,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对饮食安全的知晓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噎食情况发现到抢救时间比较:观察组为5.26±1.34分钟,对照组为10.65±1.47分钟,组间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3.讨论
        进食异常是精神病患者常出现的情况,导致该症状出现的原因较多,包括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当患者的咽喉肌群出现失调时,便会增加其噎食的发生概率,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4]。此外,精神病患者其在自身认知能力的发挥上也可能存在减退的现象,这也是患者进食困难的原因之一。在精神病患者不良事件中,噎食属于重大事件,若发现不及时或干预效果不好,便会直接危及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因此,医院精神科医护人员必须加强重视。其中,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必须提高自身在患者噎食方面的防范与护理干预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患者噎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价值。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熟练掌握噎食的应急处理方法与技巧,当患者正面临噎食的危害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安全知晓率较另一组明显提高,并且患者噎食情况发生到急救的时间缩短,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由此可见,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采取预防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患者噎食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综合实力得到提升[5]。
参考文献:
[1]唐俊,王春丽,王林,王圣秋,陈爱民,崔爱红,许芳. 情景模拟、微视频结合回授法在老年精神科噎食风险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09):129-132.
[2]庄金梅.精神科患者噎食的防范对策与护理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27(06):53-54.
[3]尚正君,姜长青,佘永军. 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1):16-18.
[4]袁红. 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的预防和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1):262.
[5]江莉霞,秦国兰,耿在香.精神科12例噎食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7):97+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