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罗燕萍
[导读] 目的分析在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操作时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罗燕萍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广东广州,511340)

        摘要:目的分析在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操作时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急诊护理。对所有患者进行并发症发生状况记录,同时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生活质量评估,问卷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生活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操作时,选择优质急诊护理获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作用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急诊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高的特点,若未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但在遵循急诊正常的急救流程下,会因程序繁多而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优化急诊抢救流程,在保障抢救效果的同时缩短抢救时间对AMI患者而言有重要意义。而急诊优化护理始终致力于优化急诊抢救流程,在缩短抢救时间的同时给予患者最佳的救治,对于AMI患者而言,该项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确保患者可以在黄金时间内成功得到救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龄50~82岁,平均(63.1±4.1)岁。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33例;年龄49~80岁,平均(62.4±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时根据临床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入院前体检未见其他血液性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个体状况稳定,可耐受后续研究。
        排除标准: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接受本研究或后续调查需求;患者处于妊娠期;患者在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疾病治疗或接受其他临床研究。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资料由专业人员录入数据库、调取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或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属代签。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急诊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先由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AMI症状典型的患者则无需医生诊断立即送往抢救室,遵医嘱对患者开展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医生的医嘱下达后在对患者进行采血和静脉穿刺,之后再由检验科收取血液样本,完善相关的临床检查和治疗措施。给予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具体急诊护理如下:(1)接诊流程,急诊科针对急性病症患者建立绿色通道,为患者节约抢救时间。对于救护车接来的患者,则按照急诊科设定的绿色通道直接进行救治,各个准备好的工作人员迅速就位,对患者实施紧急抢救。(2)病情评估流程,在患者进入急救室实施抢救期间,主要对患者实施吸氧,确保患者能够顺序呼吸,同时对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进行监测,抢救时间为2min,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完成抢救和相关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制订抢救方案。(3)具体救护措施,在确诊患者的病情程度和相关的抢救方案后,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安排下各司其职,首先,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mg,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在2min内完成血压等检测,在0.5h内对患者的病症检查结果做分析报告,在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检查期间,可安排1名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情绪。(4)转运交换,在患者的病情被确诊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需要将患者转运至相应的病房,如果患者需要手术,因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前容易出现紧张现象,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与患者交流沟通,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并缓解患者的情绪,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用实际的数据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心理。(5)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于患者情绪变化应及时发现,找出相关因素并实施心理疏导,将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积极配合治疗;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感受,运用注意力分散、倾诉指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在医生准许的情况下向患者解释病情,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状况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消除对未知感的焦虑与恐惧,患者病情好转时及时告知,以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CCQQ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7%,低于对照组的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CCQQ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基于多种诱因导致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递增趋势,且急性发病情况下病情进展快、增加了患者的致残与致死风险。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急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尽早疏通闭塞血管,以挽救梗死的心肌组。所以,治疗时间窗成为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为了争取时间窗,要求急诊在接受120急救电话后能够争分夺秒的开展患者接诊、转运、抢救工作。所以,实施专业的抢救护理流程直接决定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并影响患者机体康复状况。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从接诊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机体情况、病史并与急诊科室汇报、做好准备,争取了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做心电图,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抽血做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予以患者合理用药,准备转运期间相关抢救设备,提高了患者的转运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绪、过度劳累等因素均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且疾病进展快、预后差,需积极救治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同时,争取最短时间内开展有效救治、抓紧时间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救治期间配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抢救效果,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邵春红,梁文兰.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7):26.
[2]高荣.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78-279.
[3]魏星.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4(34):153+155.
[4]王朝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和预后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7(18):233-234.
[5]尹晔.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2(05):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