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梅国明 唐磊 赵邵华
[导读] 探究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实际抢救过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

        梅国明 唐磊 赵邵华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实际抢救过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急救中配备的是常规急救护理团队,实验组在急救中配备的是专业的院前护理急救团队;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半年随访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统计学比较P<0.05。结论: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可缩短抢救时急救各环节的消耗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血栓堵住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典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剧烈、连续性疼痛,该疼痛一般无法自行缓解[1],拖延治疗会导致心脏完全缺血而停止搏动,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导致心脏搏动无力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进行急救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最佳措施。而从拨打急救电话到医护人员到场急救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来缩短急救各环节的消耗时间,本次实验根据此种情况而进行了以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内曾由我院救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5.17±4.23)岁。
        实验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75.28±4.06)岁。
        纳入标准:①通过120急救电话接入我院;②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其异常项目和临床表现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③在溶栓治疗后未出现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排除标准:①不是即刻发病而寻求治疗的患者,发病时间超过4h;②近期进行过重大手术;③存在精神病史或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配备的是常规急救护理团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急救医生、护士,准备除颤仪、呼吸气囊以及一些常规的急救药物,上急救车出诊,到达现场后先检查患者情况,根据急救中心的相关标准进行急救操作,给予镇痛、抗凝药物治疗,同时快速将患者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实验组配备的是专业的院前急救护理团队:①院前急救护理团队:由一名急诊医生和两名护士组成,组建团队的医护人员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一名护士负责接线,另一名负责准备急救器材和药物,救护车配备的是最先进的信息化救护车。②接诊:由接诊护士第一时间确定患者姓名、地址,此时由另一名护士准备好急救工具和药物跟着急诊医生乘坐救护车出发,以接诊电话护士为纽带,一边确定患者的准备位置,一边把位置传送给正在急救途中的医护人员,缩短核对地址时间,增加抢救效率。②现场评估:医护人员到场后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询问病史,初步判断病情状况,将初步诊断结果传回接诊护士,由接诊护士联系相关科室,让其做好急救准备。③现场急救:供氧-建立静脉通路-固定导管-溶栓治疗-镇静。④交接:转诊回医院途中继续进行抢救处理,同时注意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通过急救车内设备向院内同步患者情况,在到达医院后快速、有效的将患者转移至心内科或介入治疗科室。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有: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半年随访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统计学检验工具为SPSS22.0版本软件,最终结果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急救各环节用时情况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情况:实验组的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以及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都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统计学比较P<0.05,详情可见表1:
表1:两组医护人员急救各环节用时情况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两组相差23.33%,统计学比较P<0.05,详情可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高危急重症,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一般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或是直接死亡。有临床实践证明,心肌梗死症状发生后4h内是抢救的最佳时机,4h内进行抢救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存活率[2]。但也有研究表示,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作后1h因未得到有效治疗而死亡[3],因此,在出现症状后及时抢救才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最佳方案。
        本次实验组在抢救的各环节上使用时间都小于对照组,所以实验组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抢救时机,后期可以更快出院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通过配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护理团队,医护人员对急救处理有着丰富经验,加上全程跟踪及时反应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消耗时间,提高出诊效率,追赶最佳抢救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救过程中的消耗时间,增加抢救效率,及时抢救对患者预后情况较好,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红英.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4):113-114,117.
[2]段明珍.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z1):44-45.
[3]董林萍,张华,张士芳.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