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菊花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方式以及效果。方法:选择76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研究时间在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将患者分成了优化组和常规组,每组均为38例。其中优化组接受优化急诊护理,常规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优化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常规组,P<0.05。优化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优化组的生活质量均要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结论: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严重创伤性休克;急诊护理
创伤性休克属于一种发病紧急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遭受外界宝例所导致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往往会表现为出血、血管爆裂、脏器损伤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会出现酸碱失衡、体液流失进从而导致休克的症状,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需要在缩短抢救时间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的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成了优化组和常规组,每组均为38例。其中优化组的男性为20例,女性为18例,年龄在26岁至68岁,平均(45.39±1.43)岁,常规组的男性为21例,女性为17例,年龄在27岁至69岁,平均(45.41±1.45)岁,以上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优化组接受优化急诊护理。(1)成立急诊护理小组。为了明确患者的病情,需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一个有效的急诊抢救方案。(2)消除休克的影响因素。由于患者出现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大量失血以及剧烈疼痛,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输血补液,同时还可以联合肌注镇痛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存在骨折情况还要进行及时的制动,以免引发损伤组织周围神经以及软组织的损伤。(3)术后预见性护理。由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手术之后是很容易出现肾功能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血凝障碍等并发症的,因此护理人员还要在术后及时有效的评估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检验数据,将计数资料进行X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值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全髋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半髋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优化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生活质量比较
优化组的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工业、交通、建筑等方面也在飞速发展中,但是随着而来的变化就是出现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情况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人们在遭受严重创伤之后是很容易出现创伤性休克的情况的,从而直接影响人体的系统功能,大量出血也会造成休克[2]。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整体疾病的表现比较复杂,而且致死率比较高。所以对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说,必须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及抢救。本次研究采用的优化急诊护理措施,首先通过疾病的评估可以准确地了解患者受伤情况,从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另外密切实时的病情监测还可以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掌握,以免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另外结合有效的输液护理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最后结合有效的并发症防御措施还可以针对患者受损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3]。
本次研究调查显示,优化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常规组,P<0.05。优化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优化组的生活质量(84.56±3.45、81.35±3.04、83.69±3.41、83.61±3.24)均要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
综上所述,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急救时间,为患者的预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雪梅.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21(4):165.
[2]黄丽,王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649-1651.
[3]吕佳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