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艳
(泸州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简单随机化法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情绪状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存在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绪状态;自护能力;积极心理学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认为是由于多种外界刺激导致患者的人格及性格发生巨大的转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因此,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1]。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干预模式为常规护理干预,其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宣讲,并未深入讲解关于该疾病的具体事项,导致患者的接受度不高[2]。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是一类较为新颖的护理模式,其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2.62±3.28)岁;体质量(BMI)23~26 kg/m2,平均(24.33±0.51)kg/m2。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3.05±3.46)岁;体质量23~26 kg/m2,平均(24.62±0.53)kg/m2。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治与疗效》中[3]的诊断标准,且已经确诊者;(2)入组前未接受任何治疗者;(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自愿参加者。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者;(2)合并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3)合并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疾病的宣讲及必要的检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对刚入院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对于参与心理干预的一户人员,医院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心理干预团队,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应该时刻注意家属的情绪状态,并向家属讲解该模式的优势,增加家属的治疗积极性,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安排患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培训工作,在干预的前两周,举行一场每个患者必须参加的心理宣讲会,便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并树立信心,在以后的干预中,组织患者进行娱乐活动,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协助患者树立重返正常生活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
(1)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和SDS都是共20个项目,分4个等级。
(2)自护能力:采用住院护士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价,包括总积极、总消极和总病情评分3项。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情绪状态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比较()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
2.2 自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的总积极、总消极和总病情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分)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之一,常见于中青年人群,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心理状态不良方面。以往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模式为常规护理干预,其虽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因其没有针对性且内容单一,导致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不理想[4]。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是近几年临床上新型的干预模式,其对每一位参与治疗的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的同时,还鼓励患者进行交流及积极参与娱乐活动,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及情绪状态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提高自护能力。
综上,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状态,提高自护能力,值得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倪俭,朱翠芳,吕钦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1):148-151.
[2]郝云云,冯伟.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心理状态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3):98-99.
[3]柴建军.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治与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92.
[4]梁雪玲,李振超,吕恩瑜.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进取感及健康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9,11(4):339-342.
[5]袁素丽,朱春燕,张开元,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