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媚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广东广州,51134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市妇幼保健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8名疫苗接种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98名疫苗接种儿童共发生不良反应15例,占15.31%。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因素包括疫苗本质(46.67%)、儿童自身(26.67%)、接种时间(13.33%)、接种后作息不当(6.67%)、接种操作不规范(6.67%)。结论?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多涉及儿童自身、疫苗及接种操作等多种因素,需制定相应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环节;不良反应;实施护理管理
引言
预防接种是向接种人群注射减活病毒或生物制剂,以刺激接种机体对某种疾病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预防接种是防御疾病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我国传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儿童预防接种制度。预防接种是医学领域的一项伟大发明。预防接种是将一种物制剂注射到接种人群,因个体差异及自身免疫差异,预防接种人群中有些个体未能接种成功,此外接种后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红肿、疼痛、发热、腹泻等。儿童接种后因个体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症状,系统护理干预对儿童接种的及时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研究评价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各个环节不良反应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妇幼保健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8名疫苗接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0~7岁,平均年龄(3.23±1.10)岁疫苗接种类别:百白破34例,麻疹30例,乙脑减毒疫苗20例,A群流脑疫苗14例。
纳入标准:①儿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②沟通障碍者;③不愿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1)向儿童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宣传册,要求观看宣传视频,告知家长预防接种流程及接种不良反应,记录电话以便随访和通知注射疫苗时间。③给予预防接种儿童心理干预指导,由于很多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害怕打针,所以对疫苗接种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给予预防接种儿童心理干预指导,通过心理干预指导,提高其心理耐受力,进而保障在预防接种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④对预防接种周期的确定,一般情况下,预防接种周期要保持在3个月或者是半年以上,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中,科室应该建立完善的随访跟踪指导机制,对儿童疫苗接种情况统计和分析,并且形成完善的档案记录,以便于在后续预防接种管理中能够及时为其提供指导。⑤预防接种中的疫苗冷链运输管理,由于所有疫苗在运输管理中对于温度的控制比较严格,因而在针对疫苗预防管理中,应该强化冷链运输管理作用,确保疫苗运输的安全可靠,进而保障在后续接种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疫苗的接种作用。⑥针对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由于儿童在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而在给予儿童疫苗接种处置中,应该加强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在疫苗预防接种过程中,能够具有一个安全的疫苗接种环境。离院前嘱家长接种后3d注意观察注射局部情况,如有红肿并伴有疼痛一般可在2~3d自行缓解,如无缓解并有化表现需及时就医。发热、腹泻、呕吐等情况一般在接种后1~2d出现,发热多不超过38.8℃,其他常见不良反应还包括烦躁、易激惹、哭闹、食欲减退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儿童注意休息,多饮水,体温不超过38.5℃物理降温即可,超过38.5℃需要药物退烧。全身反应较重则需就医治疗。
⑦加强疫苗接种管理中的疼痛控制,由于部分儿童在完成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疼痛的现象,因而在接种管理中应该强化该项管理内容,通过疼痛管理指导,帮助接种儿童缓解接种部位疼痛,从而为其自身疫苗接种质量管理奠定基础,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的技术水平。
1.3观察指标
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分析,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分析
98名疫苗接种儿童共发生不良反应15例,占15.31%。见表1。
2.2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因素有疫苗本质、儿童自身、接种时间、接种后作息不当、接种操作不规范。见表2。
3讨论
3.1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后,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主要为:①一般反应多指患者接种疫苗后其注射部位存在红热肿痛的现象,但此类症状多在2~3d内便会自动消失;若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其接种后则会出现溃疡或是硬结现象。引起以上局部反应症症状的疫苗主要是IPV、DTaP等疫苗,而产生该症状的原因多与儿童自身机体存在不吸收该类吸附剂作用;同时也与人为因素有关(如注射前疫苗并未完全摇匀、注射部位不准确、深浅度把握不好、剂量不精准等)。②异常反应多半包括过敏性反应、免疫失效反应、非特异性反应等,儿童在预防接种后部分出现各种皮疹症状可能与过敏有所关联,另外一部分可能还与注射活疫苗有一定的关联,像动物血清、疫苗或毒素制剂等可能造成皮疹反应。③偶合反应主要指儿童接种前自身就已存在潜在疾病症状,不管儿童有无接种疫苗后,其潜伏的疾病均会发生,故而该反应并不与接种有着直接的联系。若出现偶合反应,儿童接种当天一般会出现反复高热或是呕吐等症状,严重而诱发败血症或是肠套结症状。④疫苗质量事故及接种事故的发生主要受接种疫苗质量好坏及接种部位、深浅和外在因素等息息相关。
3.2接种疫苗的预防措施
家长对儿童接种疫苗普遍持接受态度,对接种疫苗的收益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同时担心接种疫苗的风险。儿童家长的接种疫苗收益和风险感知影响其接种意愿,同时感知收益和风险、仅感知收益的儿童家长接种意愿较高。预防接种门诊一方面可以针对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开办讲座,介绍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置流程,告知家长接种后密切观察反应,以消除家长的顾虑;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非EPI疫苗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接种疫苗收益和风险的正确和全面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议在今后的免疫预防工作中,对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免疫监测医务人员采用监测技术培训、质量评价与绩效考核措施,同时提高家长对疫苗不良反应的科学认知及报告意识,可以有效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素玲.对接种疫苗的儿童进行接种反应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112-113.
[2]李顺玉.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5):148+152.
[3]卢金兰.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体会[J].心理月刊,2019,14(23):128.
[4]卢燕.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145+150.
[5]杨小英.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2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