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随访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岳俊英
[导读] 本文主要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干预取得的效果展开探究,了解多模式随访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状况产生的影响。

        岳俊英
        定西市临洮县洮阳中心卫生院    甘肃省定西市    7305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干预取得的效果展开探究,了解多模式随访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状况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吞咽障碍(例数=50例)患者,不同时间段进行管理分为2组,对照组在此研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研究接受多模式随访护理,经不同干预后对2组疗效展开比对。结果:2组在满意度评分、吞咽功能改善率、生活质量分析中,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结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的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其吞咽功能,患者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可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疾病知识掌握;脑梗死吞咽障碍;延伸护理
        脑梗死家族史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某些遗传性代谢紊乱增加了脑梗死(CI)的风险,通常与CI的早期发病有关。该病的特征由生物脂质或氨基酸代谢缺陷引起的早期或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由非代谢底物积累引起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或严格在分子水平上导致脑缺血的疾病(代谢性中风)[1]。本次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吞咽障碍(例数=50例)患者,了解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的干预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下文:
1 研究资料
1.1 患者资料
        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吞咽障碍(例数=50例)患者,按照干预方式分组纳入。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7例:8例;年龄范围37-85岁,平均年龄(65.77±6.01)岁。观察组年龄范围40岁-82岁,年龄均值(64.95±6.27)岁。50份患者个人资料已在入院时收集完整,于患者、家属关于检查方案、干预方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在干预前自动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订。此次2组干预结果相关数的分析是基于2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性分析之上而展开,2组个人资料数据分析无差异,在结果中展开数据的分析具有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此次研究进行常规护理,在住院期间主要进行常规的检查,并进行吞咽分级训练,在出院之后加强电话随访。
        实验组在此次研究进行多模式随访护理,患者再出院后仍给予其以下护理内容干预,如下:(1)吞咽训练。每一周均需要告知家属、患者本周的吞咽功能训练,并告知亲属训练内容、方法。按照患者的吞咽等级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若患者为5级障碍则主要选择鼻饲喂养,选择流质食物,加强对其口、咽喉以及唇的刺激。若患者为3级、4级障碍,采用间接吞咽法进行喂食,加强其吞咽训练。若患者为2级障碍,则需要缓慢进食,减少出现呛咳。(2)摄食训练。进食的过程中,亲属需要帮助其更换坐位,以头部前倾为最佳,避免其进食之后出现反流。在进食的过程中,需要减少每一次的进食量,以利于其吞咽,保障其可正常进食,以促进其吸收。日常加强冰刺激训练,经过温度以提升其口腔舌肌的康复训练,指导其尽量把舌头从不同方向伸展,以加强舌部的灵活性训练。(3)药物指导。

在家用药时,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因此加强定期回访和监督患者按量、按时准确用药。每日保持适当锻炼,并且生活规律。若出现病情特变,需要即可就医。
1.3 统计学研究
        本次使用Windows系统安装的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获取,数据在分析中独立非正态分布选择数据定义,而该方式的表达标准以平均值±标准差(SD)或百分率两种方式进行检验。定量与独立在此次中进行t检验和比较,经卡方检验对此次所得的数据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在数据得出后需注意P <0.05状态时,可认定为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吞咽功能改善率、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4.26±2.12)分、92.0%(23/25)、(88.94±5.20)分;对照组分别为(82.67±4.71)分、76.0%(19/25)、(71.45±4.92)分;多模式随访护理、常规干预后,2组关于满意度、吞咽功能改善率的分析中,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多模式随访护理、常规干预后,2组关于生活质量分析中,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各种后遗症,其中吞咽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37%—65%,因此需要积极的吞咽康复治疗。吞咽困难不仅会导致医疗问题,而且会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吞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维持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复杂活动。吞咽障碍患者在进餐时会因误吸而感到恐惧和愤怒,因此避免与他人一起进食,最终会感到社会孤立。此外,延长插管喂养会导致食欲下降,同时伴有抑郁。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加强多模式随访护理,即为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干预。改善吞咽功能的传统疗法包括代偿策略,如姿势改变、动作和康复技术,通过反复锻炼吞咽相关的肌肉来增强吞咽功能。其中以下颌下舌咽肌为重点的门德尔松手法已被用于临床实践,以有效地改善与喉抬高相关的肌肉功能[3-4]。多模式随访护理实施基于护理计划对于实践的指导和改进,指导护理干预和预期结果。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的干预可改善其疗效,在临床中可按照预期制定干预计划完成干预,按照症状展开对症干预。此次经过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关于疾病知识掌握效果、生活质量分析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概而言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多模式随访护理展开的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而可有效地改善其预后,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婷,张凤梅,叶永玲.优化健康教育干预在急性脑梗死继发吞咽困难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6):5285-5287.
[2]李微,钱玉洁,杨郑,贺琳娜,欧阳姗.基于吞糊试验的摄食行为指导及吞咽功能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21):2765-2767.
[3]郭延芳,冯学伟,贺春侠.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05):128-129.
[4]朱雪平,余娇.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5):182-183.
作者简介:岳俊英(1979-11-02),女,汉族,籍贯:甘肃省定西市,当前职称:主管护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大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