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张莎莎
[导读] 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张莎莎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5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同时比较术后不同时段下肢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8.52%,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4d下肢肿胀程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d下肢肿胀程度(45.87±1.87)cm,低于对照组的(47.19±1.97)c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法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以缓解下肢肿胀程度,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骨科手术中,由于术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卧床,同时受到手术创伤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通常与静脉壁破损、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风险,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一旦栓子脱落,就可能引起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所以,在股骨颈骨折手术后,要加强相关的护理干预,着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8例,研究了中医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44-74岁,平均(58.5±3.4)岁;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5-75岁,平均(58.6±3.2)岁。两组比较年龄、性别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股骨颈骨折手术指征,均知情同意,均由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有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有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开展基础健康宣教,讲解健康知识。进行术后基础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变化,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中医情志护理,考虑到患者长时间卧床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与患者积极沟通,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采取移情易性法、喜胜忧法、五音疗法等促进患者情绪改善。选择肝俞穴、合谷穴、百会穴按摩,促进肝气疏泄。中医饮食护理,针对患者术后气虚、气滞、血瘀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食疗方案。多食用木耳、金针菇等食物,促进活血化瘀。对合并气虚的患者,可食用鱼汤、鸡汤,适当加入党参、大枣、枸杞、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和滋养肝肾的药材。中医特色护理,选择涌泉穴、神阙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采取穴位贴敷或艾灸治疗,促进患者脏腑气血功能恢复。选取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承山穴、委中穴等穴位按摩,同时配合下肢肌肉按摩,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指导康复锻炼,包括趾关节屈伸、踝泵运动等,加强下肢运动。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同时比较术后不同时段下肢肿胀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用T和卡方检验,如P<0.05,则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8.52%,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n(%)](n=54)

2.2两组术后不同时段下肢肿胀程度
        两组术后4d下肢肿胀程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d下肢肿胀程度(45.87±1.87)cm,低于对照组的(47.19±1.97)cm,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下肢肿胀程度(±s)(n=54)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由于运动不足,身体血液流动减慢,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增加血液凝结程度,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患者一旦发生该症状,可表现为皮温下降、皮肤发白、下肢疼痛肿胀等,一旦血栓脱落还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2]。所以,在股骨颈骨折术后,要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中医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在于体内气机不畅、瘀阻血脉经络,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因此采取中医护理方法,遵循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原则开展护理[3]。中医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穴位护理、康复锻炼等内容,重点在于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瘀阻,降低血液黏度等,同时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保证气血运行通畅,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法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缓解下肢肿胀程度,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谦性,贺地震,刘勇.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0):1363-1365.
[2]赖俊成,马翰斐,汪清华.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J].创伤外科杂志,2018,24(13):105-108.
[3]王艳,裴红雪,吴晓娜.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DVT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9,43(12):2004-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