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知多少?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焦晓
[导读] 打鼾,俗称打呼噜,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的常见病。减少和避免打鼾的困扰,应正确认识打鼾。

        焦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 浙江义乌 322200
        摘要:打鼾,俗称打呼噜,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的常见病。减少和避免打鼾的困扰,应正确认识打鼾。本文从打鼾的临床表现和主要影响因素出发,介绍打鼾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打鼾,嗜睡,呼吸暂停,缺氧

        无论是飞机、高铁、长途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家里,你是否曾被别人睡觉的呼噜声干扰?你是否正受打呼噜的家人困扰?你是否正因自己打呼噜而烦恼?很多人认为打鼾就是睡得香的表现,那么,打鼾真的是睡得香么?关于打呼噜,你了解多少?
        打呼噜,我们临床上称之为打鼾,是睡眠时发生的令人讨厌的疾病。我们总会听到打鼾的人说自己“睡眠特别好”,可谓“沾枕即睡”、“秒睡”,那么,是真的睡得香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打鼾?打鼾的危害是什么?需要怎么处理?
什么是打鼾?
        打鼾包括单纯打鼾、上气道阻力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单纯打鼾通常无明显呼吸气流受限,睡眠结构基本正常,仅对打鼾者周围人生活影响较大。上气道阻力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打鼾、日间嗜睡,睡眠结构紊乱,但是无明显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有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及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除了睡眠时打鼾,日间嗜睡,伴有呼吸暂停。所谓呼吸暂停,也就人们常说的“打着打着,忽然憋住不打了”,即憋气,如果睡觉时整夜都在反复憋气,甚至有人会被憋醒,睡眠结构被打乱,深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导致白天容易犯困,就会出现上面讲诉的“秒睡”一幕。也被认为是单纯打鼾及上气道阻力综合征加重后一种状态。本文着重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成年人患病率较高,大约为3%[1],其确切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发生和进展主要与气道狭窄有关。咽部气道是睡眠状态下最易发生狭窄、塌陷的部位[2, 3],像大家所熟知的“大扁桃体”、“大舌头”是较为常见因素。另外,目前已确定该疾病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鼻息肉、儿童腺样体肥大、先天性小下颌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可导致打鼾或加重打鼾症状[4]。除此之外,肥胖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腹部脂肪及颈部脂肪的多少都与打鼾有关[5, 6]。


        
打鼾的危害有哪些?
        打鼾在家庭中可严重扰乱家庭生活。打鼾者是大家责备的对象,甚至破坏夫妻关系。因受打鼾者的困扰,家庭中经常出现夫妻分房睡、被赶出卧室等情况。工作中,打鼾者也是被领导和同事责骂的对象,“开会时睡着打呼噜”、“出差时被同事嫌弃”,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及团队合作。历年的交通事故中,有很多与司机驾驶过程中睡着有关,而这些司机中患有打鼾的大有人在。另外打鼾又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长期打鼾伴憋气,人体处于反复缺氧状态,导致患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心肌梗塞、内分泌紊乱(包括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等疾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
发现打鼾,怎么处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增加运动,注意睡眠卫生,避免睡前使用“安眠药”等镇定剂或饮酒。睡眠时尽量减少仰卧位睡眠对改善打鼾症状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如有发现睡眠中有憋气,甚至憋醒,白天极易入睡等情况,应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工作,如长途开车、驾驶飞机等,及时至医院耳鼻咽喉科或呼吸科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 赵颖., 曾祥龙, 北京地区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1997. 4: p. 162-165.
2.    Kim, S.W., et al.,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sever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5. 67(Suppl 1): p. 114-8.
3.    Edwards, B.A., et al., Aging and sleep: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0. 31(5): p. 618-33.
4.    肖毅, 钟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标准. 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12).
5.    Laila Simpson, B.,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Regio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2010. 33(4): p. 467-74.
6.    Abramson, Z., et al.,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alysis of airway anatomy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0. 68(2): p. 354-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