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榕
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属于面部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针灸治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且治疗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很多医疗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面瘫出现的原因和其部位有较大联系,又因为面部常年暴露在外,不像其他穴位能够被很好保护,因此面部更容易受到冷空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气血不足、脉络空虚的人群来说,患上面瘫的可能性更大。除此之外,面部分布着手、足阳明经,以及手、足少阳经,当患者脉络空虚时更容易出现口眼歪斜。以下是导致出现面瘫的几点原因。(1)热毒侵袭:咽喉炎、牙龈炎、牙疼等症状会对患者面部神经造成较大影响,平时应该做好口腔、面部护理,避免出现各种炎症;(2)情绪不稳定:临床上还有因为情绪波动过大、情绪激动、生气等引起的面瘫病例;(3)外感六淫邪气:这是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初春、深秋等季节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大多都有面部受凉的经历,在老年人、婴儿或抵抗力较差、免疫力不强的人群中较为多见;(4)外伤:患者面部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面部骨骼、神经受到损伤;(5)肿瘤:肿瘤或切除肿瘤都可能引起面瘫症状;(6)外科手术、颅底骨折、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都可能导致面部瘫痪。
2.面瘫针灸如何选穴
2.1风痰阻络型
患者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面部时常会有麻木肿胀的感觉,头部昏沉,全身无力,有胸闷、胸痛的现象,风痰相结为病容易流窜经髓,患者经络受到阻碍,造成面部神经麻痹。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阳白、地仓、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曲池、内庭、丰隆等穴位。
2.2肝风内动型
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突然歪斜,患者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容易跌倒。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鱼腰、四白、昆仑、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风池、太溪、行间等穴位。
2.3肝气郁结型
以口眼歪斜、精神刺激为主要症状,患者面部脉络不和,除了面部的各种症状之外,患者还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例如悲伤欲哭、时常叹息等,这都会加重口眼歪斜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主穴选择四白、鱼腰、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太冲、太溪。
3.面瘫针灸治疗的原则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辩证取穴:要从中医多角度将面部瘫痪的病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2)辨病与辩证取穴:在对患者面瘫类型确诊后,确定一组固定穴位,辩证配穴。例如以地仓、风池、合谷为主穴,对于风犯少阳者而言,以外关为配穴;对于风犯阳明者而言,以中脘作为配穴;(3)循经远近取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面瘫所处的部位为主要依据,结合远近穴位共同治疗,例如常出现病症的经脉为阳明、少阳等穴位,则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选择地仓、合谷穴位,达到阳明经远近结合的效果;(4)辨证取穴:只要患者被确诊为面部瘫痪,医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选取一组或两组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可以将阳白、下关、风池、足三里作为一组,丝竹空、合谷、完骨作为另一组,两组交替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4.面瘫针灸治疗的针法
4.1体针法
常用的穴位包括地仓、水沟、丝竹空等,备用穴位选择合谷和内庭,具体操作如下:在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4-5个,配穴选取1-2个,面部穴位可以采用透刺法的形式,以透刺穴位之间的间距为依据来选择针的型号,常用作透穴的穴位为地仓透四白、太阳透丝竹空等,在针刺时要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角度保持在10-15度左右,在治疗完毕后留针20-30分钟。
4.2电针法
一般来说采用的穴位为牵正、地仓、水沟等,备用穴位为合谷、行间等,具体操作如下:每次治疗时,选取2-3个主穴,1-2个配穴,针阳白向下,透刺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与此同时接通电针仪,电流强度控制在面部轻微抽动为主。
4.3毫针疗法
以牵正、地仓、合谷等穴位为主,在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浅刺或者透刺的方式,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个疗程。
5.注意事项与预后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医学上来说比较常见,如果发现及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康复快,不影响正常生活。在早期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针刺的手法,不结合电针,尽量选择少的穴位,与此同时要告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各项治疗方式。面瘫的发病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大概一周左右病情会趋于稳定,初始治疗的效果可能不会太好,甚至会加重各种症状。一周过后可以采取电针的方式,但要将电量控制在患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可以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对病情进行预测,如果患者出现头痛、舌头感觉失常、流眼泪,则说明病情有加重的趋势;如果是因为神经冠状分段下段神经中断,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耳鸣,则患者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总而言之,面瘫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在换季、气温大幅度降低时,要做好面部保暖措施,一旦出现任何不适,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