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3期   作者:周鑫
[导读] 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可以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并且唯一的文化财富
        周鑫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0
        摘要: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可以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并且唯一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历史变迁的生动记录、涵养独特魅力的根脉与源泉。随着文化强国建设、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的深入实施,有关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成为近年来行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资源,代表着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韵味等,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城市更新中,有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能够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维护,增强城市的文化价值,并促进我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1城市更新中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由遗产所有者及遗产保护管理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对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国家经济、城建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通常呈现出逐渐完善合理的渐进式过程:初期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认知,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不甚重要,为了城市的发展,可以像进行旧城改造一样推倒重建;一种是能部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近似历史文物古迹一样的局部的静态固化保护;但这种保护方式容易使历史文化遗产失去其应有的活力与功能。还有一种是比较先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方式,不但对历史文化遗产本体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恢复其原有的功能或者为其注入新的体现其生命力的功能,而且注重保护其所处的整体宏观环境,通过建筑风貌的控制和产业定位,为激活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的一致性的努力。
        1.2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问题
        目前,随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发展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风貌保护已有一定改观。无论是历史文化遗迹级别的,还是未被确认为历史文化遗迹的,有保护价值的地方特色街区以及民居都遵从相关规范,严格划定核心区、建设风貌控制区、建设风貌协调区。但这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如何让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有的场所氛围,重新焕发活力,或者通过新的功能改造呈现新的功能场所氛围,就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及相关设施改造的问题了。
        2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2.1街巷系统保护
        在村落街巷保护过程中,应遵循历史并按照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制定的传统街巷保护与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保护与修缮,保护历史街巷的走向;保护历史街巷的风貌特色和空间尺度,重点保护街巷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形式;保护街巷的铺地形式。传统村落中的各条街巷不允许为商业目的及其它目的而任意改建,在新建筑的加建中,特别要注意控制新建筑的体量与尺度,在细节的整理与缝合中要注意维护历史界面的丰富性与连续性,规划应保留街道、巷弄曲折和多变的线形,保护街道巷弄中的古树、古井、小型交往场所等节点,保持其整体景观风貌特色。
        2.2既有建筑风貌整治
        加强对传统村落内既有建筑的风貌整治,对建筑形式突兀、色彩跳跃,与传统历史风貌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应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的建筑管控要求,逐步进行建筑立面的风貌整治,重点控制建筑屋顶形式及材质、建筑立面色彩两个方面。对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措施和要求应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对此项内容有缺失的,应在传统村落保护导则中予以补充。


        2.3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首先,要增强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站在历史演进与文脉延续的高度,在城市更新中增强保护工作的战略定力和全局谋划,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与监督机制。其次,要扩大保护的价值内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让人们看得见久远的历史、逛得到熟悉的街道、摸得着建筑的质感、唤得醒沉睡的记忆、留得住独特的乡愁。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并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文化遗产的永续留存和推广传播。
        2.4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4.1制定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与规定
        具有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无论在基础信息还是在新生成的数据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因此,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与数据格式,以实现高效、规范化的数字化系统管理。具体来说,在开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对基础信息进行细致的追踪、分析、分类与管理,如对建筑物的建成年代、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等级。同时,需依靠互利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新生成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分析与汇总,并与基础信息进行比对与系统化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格式,由此实现对建筑物的所有信息进行精准描述。基于此,可保证不同类型、格式的信息录入具备统一与可靠的标准与依据,否则,在对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数据乱码、损毁等问题。从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处理进行统一的规范与管理,更利于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数据计量依据。如按照建筑的高度、长度、宽度、历史文化特征、地理位置等信息的差异性特征,制定标准化的描述格式与语言,并对建筑构件设置标准的数字代码,由此简化传统物体的称呼。这不仅利于后期数据的整合与管理,还可避免信息误读等问题。尤其是对外观、功能等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建筑物进行数据采集时,应设置统一的计量单位,并采用标准化的换算格式,且注意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语言、民俗习惯、文化差异性进行区分,并分别制定统一的录入与读取的格式与标准,以确保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2.4.2数字技术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准对接
        相关人员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在对建筑文化遗产相关数据进行压缩、集成与加工过程中,需做好数据维护工作。可科学设定账号登录的权限,避免数据信息出现丢失与损坏等情况。相关人员需明确,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需处理极其庞杂的信息数据,因此,需对所保护的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数字化处理,即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做好数据的追踪、查询、备份、提取与整合工作,以确保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同时,需将建筑物所有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并根据实测数据、模型数据等,构建具备高度可查询、灵活调取的数据集成中心,既要体现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的技术性,还需保证客体本身价值的发挥不受影响。
        结语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文化传统传承。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导致这些遗产的价值被磨灭,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龙婷.城市更新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2]张心.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刘云.城市地标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以美国地标保护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
        [4]康旺泉,胡帅,潘冉,等.中心区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空间博弈——大连机车厂老厂区改造概念规划[C]//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5]许昌和.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保护研究[J].智能城市,2019,5(16):13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