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城老城区主要街道更新改造要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3期   作者:王丰果
[导读] 由于地域、交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王丰果
        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00072
        摘要
        由于地域、交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县城的老城区面貌相对落后,街道情况比较复杂,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笔者对我国部分县城老城区复杂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文章中阐述了老城区改造的具体工作,并对老城区的主要街道更新改造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县城,老城区,主要街道,更新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县城的老城区普遍缺乏合理的规划,更新无序,街区形象混乱。老城区街道的更新改造工作纷繁复杂,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一个相对有序的更新方法,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为老城区街道的更新改造提供合理可行的思路。
        1 县城街道普遍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由于地域经济原因,大多数县城老城区并未经过系统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筑形态分化明显,建造方式各有不同,街道尺度也大多不能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
        大部分老城区街道底层商业风格迥异,档次参差不齐,装修材料与色彩不搭调,店招尺寸、形式不一,色彩差异过大,安装方式与安装高度多样,使得整个沿街界面杂乱无章,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建筑现状墙面色彩杂糅,材料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大量建筑墙面老旧脏污,且整体风格偏于单调。建筑墙面缺少空调室外机位,空调外挂机在外墙随意安装,室外墙面更显凌乱。现状屋顶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色彩差异较大,部分屋顶、阳台存在私搭乱造现象。局部地区沿街有群众自主建房,质量一般,建筑形体参差不齐,多数建筑墙面破旧,违建现象突出,空调布置混乱,防盗窗杂乱,屋顶形式不一,杂乱无章。
        2、街道功能类型及造价控制
        我国县城的老城区大多分为商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居住性街道等,街道的更新应依据地域特点、历史人文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不同的街道类型,选择相适应的更新改造方式,以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1、街道的功能类型
        根据街道的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商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三种,商业性街道有商业步行街和繁华路段商业街;生活性街道包括一些必要的生活型商业配套,一部分居住建筑的街道空间;居住型街道为街区两侧建筑均以居住性建筑为主。
        2.2、街道更新的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城区域以老城区为主,规模较大,情况复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尤为关键。既要保证更新的成果达到预期的需求,又要合理控制成本,降低财政压力。成本控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以街区的视角从街道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将各方面的问题汇总起来协同解决,尽可能一次性改造到位,避免重复改造;采取的方式或选用的材料、设备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以实用功能为主,不可流于形式、贪大求全。
        3、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实际需求
        对于街道的更新改造,展现新的街区形象是次要内容,解决老旧街道存在的具体问题才是主要任务。因此,在启动更新改造之前务必充分挖掘现状问题,了解实际需求。
        首先,向规划、市政、住建等相关部门获取街道各方面的资料,对临街建筑、道路、管线等设施进行必要的分析。
        其次,进行实地走访,亲身体验街道,挖掘存在的问题,走访街道两侧的单位、商户以及居民,他们对街道是最了解的,最有发言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让使用者真正参与到城市更新工作中去。
        街道更新改造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它的原貌及基本情况,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保证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4、街道空间界面更新改造的技术要点
        4.1、街道的空中界面
        街道的空中界面主要包括架空线路、行道树、广告牌等设施。其中架空线路功能最重要、情况最复杂、影响也最大,根据街道的功能定位、更新改造工程预算等因素来决定架空线路是否入地。架空管线根据具体功能属性梳理优化,变配电及转接设施做好安全保障并美化,建筑附属管线收纳入桥架或线槽之中。行道树应避免选用浅根系或根系发展太快的,以避免破坏道路铺装及埋地管线。广告牌等设施要排除安全隐患,发光广告牌还应注意电气安全。
        4.2、街道的建筑立面技术要点
        街道建筑立面可以分为近人尺度及远观尺度,改造设计时应根据人的感官体验来处理立面空间关系。如下图所示:(此处插入尺度的图)一般以店招一下的界面为近人尺度空间,对功能、标识以及材料的色彩质感要求较高。设计时应注意结合现状建筑风格,根据街道特点分段设计底层商业界面的风格,选取墙面使用材料和装饰形式,根据不同的业态设计几种商铺门和橱窗的形式,根据原有建筑尺度来确定店招的尺寸体系,并做好不同尺寸段的合理衔接。店招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从设计效果的角度来讲,应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千篇一律,做出不同业态的特点;从实施技术的角度来讲,规格体系及材料体系宜统一以有利于实施。店招构造体系如图所示:

        对于原有店招及商街立面时,应采取拆除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质量情况较好,能与设计的街区风貌相相融的内容可以保留,对于质量较差,有安全隐患,过时或者不便继续使用的内容应当拆除。对于店招底部各种管线乱拉乱接的问题,可以采用桥架或线槽来解决,将不同属性的线路合理安排在相应的桥架内,既增加安全性,又达到美观效果,如下图所示:
        
        店招以上墙面多有空调水管或者雨水管,现状多为沿墙通至地面。改造时可以把雨水管、空调冷凝水管等放置在墙面饰面层内,然后深入地面通过隐形排水沟排入市政管网,如下图所示:

        对于投影面积较大的店招,顶部宜设置排水沟,收集顶面的雨水,避免无组织排水影响街道行人通行,如下图所示:
        
        对于店招以上的远观尺度界面,应以处理好大的立面关系为主,主要解决饰面材料及设施老化等问题。沿街建筑主要有单位公共建筑、商街建筑、住宅等;单位公共建筑一般经过专业设计,特色鲜明,带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后,会出现局部墙面损坏或者脏旧等现象,此类建筑一般是保持原有风格,需稍作调整更新即可,比如合理增设空调位,外立面亮化提升等;商街建筑:一般县城老城区的商街建筑层数都不高,但形式多样,新旧交错,更新改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要合理解决建筑风格,统筹外立面效果;沿街住宅一般和商街建筑较相似,更新也要考虑建筑风格并和街道总体风格相融合。
        沿街立面改造时要对原有建筑立面饰面及基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必要时进行检测,对待不同的外墙材料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原始外墙为瓷砖,改造之前应先将瓷砖铲除,处理基面,或者把瓷砖全部凿毛,然后把表面老化材料清扫干净,再用专用砂浆辅以钢丝网找平,再做相应的饰面层。原始外墙为涂料的,要把表面老化涂料面层(灰层)刮除干净,然后再用柔性耐水腻子找平,再做相应的饰面层。应当注意的是,老旧墙面上更新饰面时,基面强度和粘结力都不足,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更新饰面层安装牢固。墙面选材时除了考虑色彩、质感、强度等因素外,还应考虑防水及防火等因素。目前,立面改造更新时采用板材安装居多,板材湿作业少,安装速度快,效果较好。如采用复合保温板板材,保温层宜采用A级耐火材料,如采用B1级材料时,应在上下层间采用A级耐火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宽度不小于300mm。
        4.3、街道的地面界面
        街道的地面界面主要涵道路、铺装、绿化、管网等。一般原有管网错综复杂,乱接乱排现象严重,更新时不要盲目进行,应先调查清楚,了解清楚各个管线具体情况;对于雨污合流的情况,应改造为雨污分流。各类管线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实施时统一开挖,合理布局,避免多次反复施工影响街道正常使用。
        我国县城老城区道路普遍偏窄,人车分流不明确,行道树参差不齐,设计时宜考虑文明交通,有条件时,街道适当加宽,功能区分明确,必要时增设隔离设施。可设置单独的非机动车道,保障安全行驶的同时,增加非机动车道的趣味性和运动性,呼吁市民绿色出行。行道树宜长势均衡,不能有弯曲或者倾斜影响通行的情况,行道树的种植位置不应距离沿街建筑太近,以避免不良影响,行道树的根系如太浅太密,生长起来时会引起地面起拱,破坏各种面层结构及敷设管线,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合适的品种。人行道应通直便捷,无障碍物,可结合健身步道设置,增添街道活力,如下图所示:
        
        4.4、弹性界面
        街面更新改造时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也称为“水弹性城市”,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洪。处理雨水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排、用、净、蓄、滞、渗等。设计时采用透水材料的人行道作为吸收方式“渗”的主要参与体,在海绵综合体中起重要作用。在道路铺装材料选材中,可选择透水砖、透水混凝土、人造透水石材等透水材料作铺装面层,解决城市地表硬化问题,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县城数量众多,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域差异也很大,街道的更新工作很难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式。本文笔者根据所参与的实际工程情况,从技术以及实施的角度梳理更新改造过程中的要点与难点。希望能够对街道更新改造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阳建强、吴明伟 .编著.?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林拓、水内俊雄.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