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卫卫
安徽星辰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居住区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为了提高我国雨水和洪水的管理水平,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国家开展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建设,而居住区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常常是局限海绵城市发展,以及洪涝灾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文章针对现有的居住区景观进行综合调配和设置,并进行详尽探索,依托当地城市发展变化及城区改造工程的有关问题,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进行良性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观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
引言
海绵城市是指充分应用城市里的“海绵体”,让城市拥有海绵般充满“弹性”的水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得到缓解,确保城市净水、蓄水、吸水、渗水能力提升。当遇到降雨天气,城市绿地、透水路面铺装等绿色基础设施则就地或就近将雨水进行汇集,促其得到充分收集,并经自然与人工净化处理,遇到干旱缺水的季节则把续存的水进行释放,进行充分利用。海绵城市能使雨水回收利用率大大提升,实现城市水循环调节,并且能预防水资源受到污染,海绵城市体系建构的价值可见一斑,该体系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补充与完善,把江、湖、河、池等自然水系和下沉式广场、蓄水池、雨水花园等人工建设设施相结合,使城市排水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致力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应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1海绵城市发展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将海绵设施与工程管网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建设空间的存滞、渗透、净化和储用,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全国各地开始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指南指导城市中不同片区的规划设计。而目前城乡规划正处于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过渡时期,规划工作的重点由空间设计转变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新的规划体系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海绵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及契机。
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海绵城市不只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技术,更是城市转型的变革方式,是基于生态底线的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开展城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开发空间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承载能力相匹配相协调,增强环境容量,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韧性发展。对于城市居住区,新时期海绵城市理念对其规划指导更加全面深入,从宏观用地布局到微观场所营造,从开发战略引导到建设项目实践,以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自上而下的系统传递、层级管理,进一步契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重在统筹协调的本质与内涵。
2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举措
2.1雨水花园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小区内部进行水景景观建设,水景景观占地面积不大,既可以美化小区内部的环境、丰富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降水情况以及水流排泄情况,合理地对当地的降水资源进行应用和创新。第四代城市建筑已经深入民心,在各类景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雨水的景观管控系统和雨水空中花园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雨水花园的设计可以很好地缓解暴雨洪峰,或者雨水大净流量情况对于城市的损毁。
雨水花园成为目前很多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暴雨径流量削减的重要举措,其可控水量可以达到99%以上,而且具有非常稳定的雨水渗入效果。
2.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与周围路面或硬化路面相比,通常低过5~25cm;下沉式绿地和普通绿地一样,均能直接渗透区域中的雨水,且可实现不透水路面雨水径流收集,或经路缘石缺口部位雨水同样可朝下沉式绿地引流,通常把溢流口设置于下沉式绿地中,一旦发生暴雨部分雨水则能渗进地下,部分多余雨水则经溢流口排至市政雨水管网中。并且,下沉绿地还可进行地下水资源补充,为地面植物景观进行水源贮存,便于干旱时节能用水进行植物灌溉,实现水资源的节省,使空气湿度得到维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确保周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居民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2.3多功能雨洪景观设计
为适应城市居住区对景观品质的高要求,海绵化景观设计应当及集美学性、人文性、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于一体,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方案之中,透水铺装、屋顶绿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道路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同时兼顾审美要求。下沉绿地及凹形树池等点状设施在居住区内分散布置,营造小型海绵化景观节点,道路绿地、植草沟等线状设施强调雨水在场地内的动线变化,同时营造舒适宜人的活动路径;雨水花园、湖面水系等面状设施承担雨水集中消纳下渗净化的功能,同时其也是吸引人们观赏兴趣的视觉焦点。通过充分挖掘各类景观设计元素、造型及工艺手法与海绵设施的结合,从而实现海绵功能与景观价值的良性互动,建立系统完整的居住区海绵景观结构。
2.4植草沟建设
植草沟是一种避免地面硬化的工程措施,这是一种可以利用重力引流进行雨水收集的净化装置,是在降水初期控制雨水径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浇水量在30mm以下时,为了削减整体的雨水径流量,在雨水洪峰期可以采用植草沟的具体方法,在便于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雨水和洪水排放设施的建设。植草沟的中期建设看似只有一层简单的草皮,但是草皮的厚度是经过控制的,而且成本造价比较低,降雨量比较大时,植草部就可以进行雨水的收集;而降雨量比较小时,植草部又可以进行蓄水和自动化的传输及净化,其应用成本不高。通过小区环境如人行横道或周边花园路面的透水铺装,在滤除周围的污染物的过程中,能够初步净化雨水,还可以将地下水和土壤之间的生存关系加以利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透水铺装管控及利用生态性原材料减少地面径流量,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可以对海绵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原材料设置等进行综合考量,并且根据不同的位置实现不同的植草沟设计及种植。
结语
海绵城市把道路和广场、建筑和小区、公园和绿地等建设作为载体,以净、排、用、渗、蓄、滞等一系列生态化技术,完成对雨水的自然渗透、积存与净化处理,使建筑、绿地、道路、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确保雨水得到合理排放与使用。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城市建设规模日渐扩大,高层、超高层建筑似雨后春笋般屹立而起,面对新城区的景色宜人,旧城区变得老态龙钟,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新旧城区改造,实现景观和功能的彼此结合,为居民进行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的打造迫在眉睫,这将为城市的高效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梁涛.浅谈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运用[J].南方农业,2019(26):55-56.
[2]徐雅洁,白雪,陈佩圆.“海绵城市”理念在已建居住区景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03):111-116.
[3]王秀.海绵城市理念在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0(1):48-49.
[4]马潇潇.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