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绥中火山岩地区找矿的新方向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1月3期   作者:付闯
[导读] 葫芦岛市五指山-虹螺山金、多金属成矿带,是辽西南的一条重

        付 闯
        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五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葫芦岛市五指山-虹螺山金、多金属成矿带,是辽西南的一条重要内生多金属成矿带,其矿床成因类型有斑岩型-火岩角砾岩筒—矽卡岩型-充填型。
        关键词:隐爆角砾岩;火山构造;典型矿床;找矿线索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简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燕山台褶带(Ⅱ)山海关台拱(Ⅲ)绥中凸起(Ⅳ)的北缘。绥中凸起为长期隆起区,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西平坡~葫芦岛断裂从本区北部通过。工作区处于北东向腰土头山~高甸子断裂、近东西向平台子~新庄子断裂内。
        研究区亦处于辽西建昌五指山-锦西虹螺山金、多金属成矿外带上,即老虎洞-灰山屯-小孤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上,是金、钼、铜多金属的成矿有利部位。
        区域上地层主要出露有元古代长城系、中生界白垩系、第四系。
        区域内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为北东向。主要有分布在区域西北和西南部,均为逆断层。局部被第四系覆盖。区域上北东向的西平坡-锦西压剪性壳断裂,从元古代开始,经历多期多旋回活动,控制了火山活动和一系列次火山岩、浅成侵入体的分布,形成了次一级近南北向构造,这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区域侵入岩出露的主要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侵入岩。
        1.2 区域地球化学
        该区1:20万化探有大面积低缓铜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20公里,宽度大于5公里,为大王庙-南大山Cu、Au、Ag成矿远景区。研究区位于此远景区的中部地段。
        1.3 区域地球物理
        根据辽宁锦州—绥中地区开展的1/20万航空物探(电/磁)测量工作结果,研究区位于大王庙—南大山Cu、Au、Ag成矿远景区中部。其中一航电异常位于研究区内,此异常走向北东55°,长度0.5公里,异常电磁响应较强,推测该异常为一低阻带的反应,该断裂破碎带与金属硫化物富集在成因上有一定的关系。该异常带是寻找Cu、Au、Ag等多金属矿的重要线索。
        1.4 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初步的研究认为,该成矿带可进一步划分出北部的内带和南部的外带。内带上以钼、多金属矿为主,已发现了杨家杖子钼矿、兰家沟钼矿、八家子铅锌矿等大型矿床和一批中、小型多金属矿床。
        外带(老虎洞-小孤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上以铜、铅、锌、金、银及钼等矿产为主。以往曾发现有老虎洞多金属矿、水泉金矿以及北大山、牛心山、小孤山、西双山等金、多金属矿床、矿点。近年在该带上进行的部分地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发现了兴城市灰山屯钼矿、兴上屯铅锌矿、团山子金矿等中小型矿床。本带上的金、铜多金属矿产均为与构造、次火山岩、斑岩岩筒、岩脉有关的角砾岩型矿床。
        1.5 研究区地质简况
        研究区内地层简单,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和第四系。构造和岩浆活动较频繁。构造控矿明显,铜矿化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内。
        1.5.1 地层
        白垩系义县组(K1y)
        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至东平村,东至牛彦章村。整体呈环状或盆状,产状内倾,不整合覆盖在太古代花岗岩之上。主要岩性为安山质角砾熔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并夹少量安山岩。由于受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和西平-葫芦岛深大断裂影响,本层构造成发育,部分地段岩石蚀变较强。
        第四系:分布于地势平缓和沟谷中,由冲积、残积物组成。



        1.5.2 构造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按其展布方向分近南北向、北东向两组。其中近南北向构造与铜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1.5.3 侵入岩
        研究区内大太古代混合花岗岩(Μγ),燕山期的安山玢岩零星出露。
        太古代混合花岗岩(Μγ)分布于研究区的南部,大约占研究区一半的面积。岩石呈褐黄、褐红色,中粗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变余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含少量黑云母、黄铁矿、角闪石及其它副矿物,岩石普遍发生弱粘土化、伟晶岩化、局部发生较强的钾化。被燕山晚期白垩系义县组覆盖,呈不整合接触。混合花岗岩是区内主要的含多金属矿化的围岩,与矿化关系紧密。
        安山玢岩(αμ):研究区内有二个安山玢岩岩株,二岩株皆分布北部义县组地层中,与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带内未发现明显的矿化蚀变。
        经过本次野外地质工作,发现研究区南部混合花岗岩区内有两条近南北向石英脉,长30-150m,宽0.3-1.0m,倾向西,倾角70°左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表面有轻微的铁染,未见其他矿化蚀变。
        石英脉:乳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由隐晶质的石英组成,含量大于98%。
        1.5.4 围岩蚀变
        研究区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可见有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孔雀石等次生铜矿化。其中以硅化、孔雀石等次生铜矿化与铜多金属矿关系密切。
        1.5.5 矿化体特征
        研究区内铜多金属矿化主要发育于北部,受近南北向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铜多呈次生铜矿化(孔雀石等)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内,沿裂隙及次级裂隙发育。经过野外地质踏勘,发现了3条矿化体。
        2 找矿依据及线索的总结
        本区处于绥中凸起(Ⅳ)的北缘,葫芦岛五指山-虹螺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南带老虎洞-小孤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内地层、岩浆岩较发育,是寻找与构造、次火山岩及浅成侵入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
        区内的地层和岩浆岩含铜、金、银、铅、锌等元素丰度值较高。尤其是太古代花岗岩为古老的陆核,经历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其成矿元素含量较高,是较好的“矿源层”。
        区域上北东向的西平坡-锦西压剪性壳断裂,从元古代开始,经历多期多旋回活动,控制了火山活动和一系列次火山岩、浅成侵入体的分布,形成的次一级南北向构造,这为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研究区内的白垩系火山活动较强烈,在火山活动的后期,形成的含矿热液沿着火山通道上升至地表,在上升的过程中吸取围岩(太古代花岗岩)中成矿物质,使含矿热液中的有益元素含量进一步增高,从而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热能和物质基础。
        研究区位于老虎洞-小孤山金、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南端,本带上的金、铜多金属矿产均为与构造、次火山岩、斑岩岩筒、岩脉有关的角砾岩型矿床。
        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东向、近南北向。其中近南北向构造表现出较强的矿化蚀变,发育有碳酸岩化、绿帘石化、硅化、绿泥石化、孔雀石化等。
        综上所述,研究区位于老虎洞-小孤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上,此带内虽已发现了一批中、小型金铜矿床,但一些地段的探矿工作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和余地,一些找矿线索没有得到验证。通过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物化探异常及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区内铜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仍然较大,有进一步发现大中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工作区具有很大的找矿空间作,在对构造热液矿床工作同时应加强对角砾岩岩筒的研究探寻成矿的方向,以取得更大找矿成果。
参考文献
[1] 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司,火山岩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 杨森南、杨巍然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85年,地质出版社
[3] 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2004,12
[4] 陶奎元,火山岩相构造学,1993
[5] 邓晋福等,火山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