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黑臭水体治理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方法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3期   作者:陈海琦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陈海琦
        深圳市翠绿洲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黑臭水体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制约了区域的稳定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可见,黑臭水体治理已成为维护区域形象、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黑臭水体的治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介绍黑臭水处理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黑臭水的处理方法,并对生态修复方案中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质改良;黑臭水体
        绿色环境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尤其在水体治理的过程中,对于以往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黑臭水体问题进行处理,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也是生态系统进入正向循环的关键措施。为此,必须从黑臭水体治理原则入手,对整体的治理方略形成指导性内容。
1 黑臭水体的治理原则
        黑臭水体的产生主要是受富营养化和重金属超标的影响。在治理黑臭水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对其成因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对水体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黑臭水体的问题的主要成因,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完成水体生态管理。在制定治理方案的过程中,要强调规范性和精细性。在方案编制过程中,要突出黑臭水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目标和治理对象,把握工作重点,在保证治理方法优化的前提下,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此外,黑臭水处理过程应注重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治理过程中,既要迅速清理当前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又要注重水体自身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完成后,要继续推进治理工作,在强调责任的基础上,对水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管理。
2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技术内容上,生物膜、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生物浮床等技术条件,都是较为常见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水体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典型的技术优势,针对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发挥技术价值。生物膜技术中,通过天然材料与微生物的结构组合,在形成水质过滤载体的同时,对环境中的固体污染物进行降解。在技术应用中,可以很好的适应水体总量的变化,并在较小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环保投入。尤其在工业废水与严重的黑臭水体处理中,此项技术带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人工湿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土壤、植物、介质等物质的合理布置与调配,形成系统性的水生环境。在此种生物治理技术的影响下,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污染净化,并降低管理的难度,对大面积的污染有很强的适应性。然而,由于此项技术的生物属性较强,因此,技术处理中带有明显的季节性,需要在应用条件上加以分析。生态护岸应用思路与人工湿地相似,但在应用效果上,更加强调了亲水空间的建立,可以在辅助治理近岸水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休憩条件。而生物浮床技术,是对护岸技术的深化升级,通过对水生植物的有效应用,在开发其根系与微生物作用的前提下,降解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此项技术条件下,不仅拥有简便的操作方法,也不会对水体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在水体富营养化所引发的黑臭水体问题上,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3 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3.1 地表径流保护
        黑臭水体会出现在区域环境中,主要是整体的径流系统连通性的影响。在原有的地表径流网络中,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等系统都融合在地表径流系统中,并在执行传输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河流网络。以此,也在这种物质、能量、生物的系统交互的同时,展现着水体系统的自然降解与生态修复能力。在河流水环境的净化处理中,如果水体之间的交互效果减弱,就会使被隔离区域的修复能力大大降低,无法通过外部的水体系统,帮助完成净化处理。由于外来污染物质的增加,在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超出其自设承受能力之后,就会使水体结构遭到破坏。严重时,这种破坏甚至会通过独立水域的恶化,逐渐蔓延到区域范围的水系统中,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


        在水系统净化处理的过程中,应从整体的高度,对区域的流域管理条件进行分析,确定水体净化必要性的同时,对其中的水体形态作出分析,以保证水体环境的净化效果。技术条件上,需要应用GIS等技术手段,对黑臭水体的所在区域进行水文条件分析。尤其在动态流向、网络结构、水域空间的内容分析中,需要提取具体的沟渠、河道、池塘、湖泊等水体空间的自然水域。由此,对整体水域网络形成系统的认知,并在完整规划的宏观视角下,确定具体的水系管理方法。然后,通过程序软件,在地域水文图中,绘制具体且明确的蓝线数据。由此为指导,对地域的自然水体进行保护。
3.2 水质环境治理
        黑臭水体中的水质净化,需要对污染源作出细致的分析,在确定污染源来源的前提下,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以此保证应用技术手段的合理性。尤其是在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中,如果不能有效的判定污染源来源,就无法确定有效的处置方式,势必会对水环境治理效率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水质污染的成因上,可以将其分为外污染源与内污染源这两种类型。
        外污染源的形成,主要是生活污水、化工污水的排放。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势必会在生产活动中产生污水或污染物。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就排放到水系统中,势必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并在伴随水流量的过程中,扩大污染的影响范围。净化处理中,也同样要应用到GIS技术,通过对水体的定位,确定水体邻近外部污染源的问题。然后,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污染源的排放量与影响范围。由此,可以确定污染源在一定时间内造成的污染区间。对此,制定出合理的生物净化方案,在稀释黑臭水体的同时,降低水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以此,循序渐进的完成水体修复。例如,当生活垃圾在水体附近肆意堆放时,就会对邻近的水域造成影响,并通过自身降解缓慢的特征,在量化条件下,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并引发黑臭水体问题。为此,需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通过清除垃圾、植被覆盖、水体净化等协力性的补救措施,防止黑臭水体问题的扩大化。
        内源污染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水体生态结构中遭到破坏。在进行污染净化的同时,需要对水体结构中的生态链进行修复,在生态修复处理的过程中,保证整体自然系统经的循环状态。例如,在河道底部产生內源污泥时,会对水环境中的鱼群造成影响,并影响其食物链的正常循环。对此,需要对河道底部的淤泥进行机械清理,在消除黑臭水体的同时,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下空间进行调整,以此保证生态的修复效果。
3.3 生态系统恢复
        自然流域系统中,上下游水域等水文循环系统中,存在着生态物质交换的现象。而一旦发生黑臭水体现象,这一区域就不会存在生物,也无法形成基于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所以,在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处理中,需要采用明显的系统性技术,在递进关系下完成修复。发现黑臭水体时,需要通过生物吸附法,在生物膜技术的引导下,对水环境中的黑臭物质进行吸附。如果此类物质集中在水体下部,则需在机械清理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水生植物,在清理污染物质的同时,避免对自然水体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坏。在水生植物的影响下,也可使水体更好的流动起来,并展现出生机,逐渐完成自我修复处理。而在后续的系统发展中,还需利用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生态修复技术,补充并放大自然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了更加明显的地强调生态环境的特征,需要增加环境集中的水生动物,并在污染源头上作出控制,以此保证水体的综合生态特征,防止黑臭水体问题的二次出现。
4 结语
        综上,城市黑臭水体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鉴于污染源的差异,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要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本原则,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深入剖析原因,采用针对性策略,保证技术与工艺应用的合理性,实现高效修复与治理,在根本上为城市可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建波,范擎虹.浅析我国黑臭水体现状及整治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6,23(08)
[2]李学萌.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及综合治理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6(08)
[3]徐敏,姚瑞华,宋玲玲,吴舜泽,谢阳村,王东.我国城市水体黑臭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