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型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探索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第3期   作者:张正雄
[导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张正雄
        禄丰县农业农村局    651200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体制的限制、影响,当前农村水利建设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主要为投资渠道单一、资产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等,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最终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困难现状,推进水利改革,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革新之路,使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完善,首先是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管理改革、水价机制改革等改革;其次是推广先进的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最后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领导和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建设。
        关键词:农田水利   工程   管理与探索

一、农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存在的普遍现象
1.农村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平浪镇地处山区、半山区,初步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近年来,围绕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四大体系工程进行了连续性建设,强化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增强了整体服务的功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的限制、影响,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山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水利难于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2.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地处山区、半山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比较贫乏,加之受自然条件限制,地块零散,居住分散,有修建较大水源工程的条件。现有水利工程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状况不同程度存在,造成水利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不明显,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山区水利基础设施与坝区相比差距较大,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2)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由于辖区海拔落差较大(相差1335m),自然地质地貌特点和多梯度立体性气候明显,决定了水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在高处,水在低处,分布不均,水量极为有限,造成部分地区缺水比较严重;由于降雨的年际变化明显,决定了水资源在时间分布差异上更为明显。全县居住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北向大致成品字形的三个河谷地带(即坝子),北片两个坝子雨量相对较为充沛,其东片区年平均降雨量达900-1100mm,而西片的降雨量相对偏少,只有700—900mm,与东片相差200mm,。
        (3)水资源控制能力偏低,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水利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比,水利工程数量少、规模小,对水资源的控制极为有限,全镇有效灌溉率按土地详查面积计算只达65.9%左右,水资源利用率为45%左右。现有水利工程使用中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水库灌溉效益低。全县现有小型水库由于运行多年,管理维护跟不上,病险问题突出,只能采取汛限水位安全度汛,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亟待除险加固和挖潜改造。
        ②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低。根据对干渠渠系实测,干渠的水利用系数为67%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为73%左右。灌水最高达500m3/亩次,相当于正常灌溉的7—8倍,水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小水库位置较高,但因未配套防渗渠道,有的看着水用不上,有的上旱下涝,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3.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对其长远发展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未引起足够重视。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因辖区贫困面大,群众投资能力相对较弱,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组织也未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
        (2)管理不到位
        项目立项一般要求有全面、科学的可行性报告和经济技术比较方案,然而在一些水利建设项目中,项目前期没有作必要的可研论证,没有搞清当地水资源、生产、人文、经济水平、群众意愿等情况就立即行动,结果工程运行效益差,引起群众不满意和反对;有的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造成资金、资源巨大浪费。
         (3)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水利建设具有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工期长、使用劳动力多、消耗量大的特点。禄丰县是典型的山区、半山区乡镇,对“五小”水利的需求量大,但是小型水利建设投入缺乏中远期的投入和发展机制,按照现行的投资体制不能纳入国家和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扶持渠道,仅能争取到少量的小农水经费,长期以来主要靠地方财政和农民自己解决,走的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的路子。
        4.水利建设问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效率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禄丰县农民人均耕地少,农民科技意识低、耕作水平不高,加之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


        (2)防汛抗旱工作十分严峻
        由于降雨不均衡,突发单点性暴雨频繁,旱、涝灾害较多。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重点对境内河道进行治理,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发展农业灌溉,扩大了耕地面积;加强对现有库塘等蓄水工程的调度、管理,充分发挥其调洪、灌溉作用。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河道治理标准较低,经多年老化、水毁或人为破坏等,目前河道治理工程残缺不全,只能排泄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现有水库多为病险水库,标准低,防洪、蓄水能力差。
二、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促进小型水利的发展
1.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是农业经济的命脉,相对于山区、半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禄丰县农村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必须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和改进农村水利基础条件作为支撑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建设,推动农村水利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2.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
        (1)健全领导负责制
        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切实承担起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将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行政领导任期水利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安排,要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共同建设、各计其功”的原则,建立由政府主持、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依据水利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对各种建设资金和社会资金补助的项目进行统筹,避免重复建设。
        (3)完善长效机制  
        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关键在于镇政府及村级组织的动员和有效组织,政府要将水利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编制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抓好项目实施,加强检查督促;镇水利管理站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技术服务。
3.稳步推进水利各项改革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山区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当前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投融资、水价形成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水利建康发展的问题,只有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建立起可靠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良性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推动水利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运行管理方式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明确农村公共水利设施归用水户集体所有,作为“业主”的用水合作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经营管理,落实工程维护管理和服务责任,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1)由县人民政府水利管理部门直接管理
        对于事关全县防汛抗旱工作全局和受益面广、涉及多个乡镇,需要县政府进行管理、调控的重要的小型水利工程,县人民政府统一收回,由水利水土保持站进行管理、调控。
        (2)用水合作组织自己直接经营管理
        各村用水合作组织自己直接经营管理的方式适用于各村各类农村水利工程,应成为农村水利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
        (3)承包
        通过合同契约,由工程的所有者把管理权委托给承包者,同时对双方权利、责任、义务给予明确,承包不改变工程所有权属,承包者比合作组织聘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大的自主权。承包者可以是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组成的小组。
5.水价改革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适应水利投资多元化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改革,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丰枯季节性水价或季节浮动水价,逐步推行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定价的办法;逐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广简单实用的计量装置和设施,加强计量管理。
6.投融资体制改革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民逐步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农村投劳集资实行“一事一议”,而财政投入有限,给农村水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使农村水利发展机制特别是投入机制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需尽快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1)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作用,保持适当的财政投资规模。财政要确保对水利建设的固定投入,并逐年增长,且坚持分级负责、划分事权原则,明确投入主体。
        (2)积极从社会筹集资金。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对经营性项目和综合性水利工程中具有经济效益的部分,对那些投资大、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的形式,在水利行业内部或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这样既可以减轻还贷的压力,又引进了市场机制。
        (3)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如征收水资源费、建立水利发展基金等方式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2006,云南: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楚雄州政策研究室《决策参考》,新时期山区农村水利建设的有效途径,2004.12;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2006.12.1,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