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慧
绍兴市人民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回顾总结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经验,尽快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9年收住永久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8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论:分析发现,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原因、囊袋大小、慢性渗血及手术操作,在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可治愈。结果:给予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体现起搏器术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囊袋感染;护理干预
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医学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但心脏永久起搏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常伴随一些并发症,其中囊袋感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甚至危及生命[1]。本院对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和精心的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囊袋感染发病时间:1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内发生囊袋感染;7例发生于置入术半年后。3例患者局部皮肤发红,无破溃,血象正常,血培养阴性,局部皮肤消毒。5例患者皮肤破溃,囊袋红肿。患者入院后进行心脏B超明确有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赘生物,取出起搏器系统彻底消毒,使用双氧水、甲硝唑、生理盐水及PVP碘反复冲洗囊袋等。予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明确细菌种类予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其中1例患者进行电极拔除术,2例起搏器原位置入,2例异位植入。经积极对症治疗后,8例患者伤口均愈合出院。
1.2囊袋感染诊断 a、起搏器囊袋周围红肿,局部皮肤皮温升高、疼痛可伴有瘙痒。b、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为阳性。c、切口皮肤干性坏死,细菌培养未阳性。根据感染累及组织的深浅,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
1、3囊袋感染相关原因分析 a无菌操作不彻底,切口术中污染。b、手术时间过长,导线置入困难。c、起搏器与囊袋大小不符。囊袋过小,患者皮肤血运不佳,导致愈合不良。囊袋过大,可引起囊袋积液,易引起细菌滋生。d、囊袋位置偏外侧,与肩关节活动摩擦,引起囊袋破溃感染。e、术后慢性渗血,引起囊袋积血。f、患者自身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皮肤组织薄。g、患者术前有感染史。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1、详细了解病史,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起搏器工作状况及患者对起搏器依赖程度。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改善心肾功能等。3、备皮。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胸片及心脏B超明确导线走向及有无赘生物。4、完成备血,外科联合诊疗,联系手术室备用[2]。
2、2术后护理:1、术后予平卧位,持续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神志,询问症状。观察有无栓塞、心肌穿孔及心脏破裂、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2、囊袋处沙袋压迫8~12小时,密切观察切口处皮肤状况。24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肩关节制动者指导肘关节以下做较小的伸、屈活动和上肢肌肉的主动运动。术后24小时床上活动,指导肩关节内收、外旋活动,肩关节部用力外展,上抬部过肩。术后48小时进行下床活动。动作缓慢,防止引起体位性不适。3伤口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象,查看有无感染征象,遵医嘱予抗感染治疗[3]。密切观察切口处皮肤颜色及皮温,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波动感及分泌物,切口处渗血及愈合状况。
针对患者抵抗力低,皮肤弹性差,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差,渗出液较多的情况,根据伤口情况勤换药,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PVP碘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选用吸水性及渗透性强的辅料,必要时放置皮条引流。针对患者皮肤对普通胶带过敏的情况,选用抗过敏的胶布固定辅料,避免皮肤发红破溃。对术后仍需抗凝治疗者,监测凝血功能,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状况,伤口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予镇痛药缓解症状。观察患者有无心肌穿孔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4]。
2、3深静脉血栓预防及营养支持 囊袋清创术或临时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增加患者舒适度。指导患者肢体活动,如踝泵运动、足指运动、小腿肌肉挤压运动等,必要时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2、4心理护理: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囊袋感染,不仅担心感染引起搏器功能失灵危及生命。同时需进行清创及电极拔除术,担心手术风险大,术后效果[5]。此时患者往往出现焦虑、紧张及恐惧,护士因主动关心患者的心里反应,换位思考,理解及体贴患者。安排舒适的环境,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加强健康宣教,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通过向患者讲解发生原因、常见症状,使其了解治疗及相关护理,减轻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予药物治疗以减轻机体对不良情绪的应激反应。
2、5健康教育 告诉患者适当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讲解保护囊袋局部皮肤的注意事项,特别消瘦者可持续应用起搏器拖带;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勿用力揉搓起搏器及电极埋藏处皮肤,防止造成起搏器移位。禁止捏起、推移起搏器。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观察起搏器局部皮肤,定期随访[6]。
2.6严格采用无菌技术操作 第一,对伤口情况加强观察。患者伤口上的敷料需及时进行更换,保证每天至少要更换1次。针对存在蜂窝织炎病情的患者,需选择浓度为3.0%的双氧水进行冲洗以及给予伤口湿敷的处理。当渗液有很多的时候,应该及时将敷料更换掉。具体更换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无菌操作,以免污染或者是诱发混合性相关感染。与此同时,对伤口渗出液实际颜色乃至气味进行多面观察。预防起搏器以及电极的脱离,使得患者心率变慢出现相关并发症,应该随时将所有可能用到的抢救用品以及临时起搏器充分备好。
2.7环境消毒 依照临床规定对操作间进行常规化消毒处理,并且尽可能控制人员的流动,保证及时将被服都更换掉。选择紫外线对患者床单进行消毒处理,强化环境消毒各项管理工作。增强对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感染的相关预防工作,不仅要遵守基本的无菌化操作规范,还要确保所有器具均为无菌状态以及术后需要预防创口需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问题。
2.8囊袋保护 运用起搏器的托带时,尤其时针对消瘦类患者,持续性运用能够降低伤口张力,利于伤口进一步愈合。
综上所述,随着植入起搏器适应症范围的拓宽,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囊袋感染的风险。护士掌握囊袋感染的发生原因,严密观察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也体现了起搏器术后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惠芳.20例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8,025(003):32-33.
[2]何姗姗,郭涛,郭金锐.起搏器囊袋反复感染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19,040(006):496-500.
[3]房玲.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017(021):209-210.
[4]闫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饮食保健,2020,007(011):195-196.
[5]杨瑞琴.3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024(003):152-153.
[6]宪新,朱爱春.循证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9,038(02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