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4期   作者:郑鑫 戴星慧
[导读] 研究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郑鑫 戴星慧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4
        【摘要】目的:研究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肿瘤科2018年5月~2020年7月接诊的肿瘤患者92例,将患者平均分为一般、护理两组,组内例数为46例。一般组行浅静脉穿刺法,护理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法,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护理组术后感染(1例)、肺部持续疼痛(0例)、血栓性静脉炎(1例)概率低于一般组,一般组患者总满意度(67.39%)低于护理组(95.65%),P<0.05。结论:PICC法应用至肿瘤护理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整体治疗过程较为安全,方便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并发症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体机体健康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与患者的生活作息、血液功能异常、辐射情况有关,它可促使细胞间形成凸起状、块状赘生物,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此类疾病的致死率较高,可能会导致患者治疗期间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明显等情况,对后期预后治疗不利[1]。PICC法可从置管前、置管后以及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要点开展置管护理,可在患者肘窝处建立创口后给予患者腔静脉输液治疗,改善患者体征。本文分析在肿瘤护理中应用PICC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肿瘤科(2018年5月~2020年7月)收治的肿瘤住院患者92例,使用抓阄法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护理组,经CT/MRI分析后确认组织内有明显赘生物,肿瘤类型:肺癌者17例、食管癌者15例、乳腺癌者24例、肝癌者36例。一般组男女病患数比例为28:18,年龄区间为28~67岁,平均(44.64±4.25)岁;护理组男女病患数比例为32:14,年龄区间为25~62岁,平均(44.07±4.6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组
        一般组浅静脉穿刺法干预,干预前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及时更换输液管及接头。
1.2.2 护理组
        护理组应用PICC法干预,具体如下:
        (1)置管前护理:置管前探查患者静脉组织,重点干预重要静脉通道,原因是此类静脉系统较粗;要求患者确保躯体、手臂的垂直,选择上腔静脉进行穿刺处理,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对导管进行消毒处理,清洁导管表面的杂质,若导管消毒不全面,会致使部分病菌残留在内壁及四周,诱发严重感染事故;评估好导管长度,探查导管的实际长度,给予必要的修剪,能提高导管的输液质量。选定好穿刺点位后将皮肤组织、导管内外壁进行消杀处理,再将其通入至指定区域。通入时应注意导管鞘的插入速度,待中心导管插入完毕后抽除管鞘,再给予全面杀毒处理[2]。
        (2)置入后护理:插入导管后1d内,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临床体征,包括基本生化体征和不良反应症状,若出现呼吸窘迫、胸口疼痛、腹部疼痛等情况时,主治医师应立即进行会诊并给予患者治疗支持;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穿刺部位及其周围温度状况,特别要分析组织表面的状况,监测水肿、渗血等不良反应。更换患者穿刺部位的敷贴药物,及时记录穿刺进展。注意全程应使用无菌化作业,即应在输液前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5ml持续冲管5min,保证留置管道内的清洁性;若患者需要进行24h的不停顿输液时,分别在每日7、15、23时进行脉冲式冲管。输液完毕后应再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清管,避免药物腐蚀管道的现象,再应用稀释的肝素混合液进行封管处理。
        (3)拔管护理:分析患者的化疗状况,若与既定的效果相符合时,可进行拔管处理。拔管前应对穿刺部位进行清创、消毒,且整体拔管流程的速度不宜过快,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待导管全部拔出后,应使用酒精、生理盐水、无菌纱布进行持续止血处理(15min),再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观察创面状况。
        (4)并发症护理:秉承无菌化手术、护理操作,定期更换封管的输液环路系统;若组织面存在水肿、化脓、感染等情况时,应立即将导管拔出,对此类病菌进行菌种培养,再选择适合的杀菌模式。护理人员应询问造成创面出血的情况,判断是否是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导致,再给予必要的外敷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应及时进行采血化验,并注意封管流程的正确性。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支持,要求患者认知术后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诱发原因,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并配合护理人员的临床治疗,重视肝素帽的检查,可降低官腔内返血的发生概率[3]。
1.3  观察指标
        (1)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评价采用我院自拟的评价表(总分值为50分)进行,分为非常满意(≥40分)、一般(20~40分)及不满意(≤20分)三项。
        (2)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状况,包括术后感染、肺部疼痛明显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3.0中录入入组者的研究数据,各项生化指标经x±s和t表示检验,当P值在0.05以内时,可判定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
        一般组患者总满意度(67.39%)低于护理组(95.65%)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对
        护理组干预后术后感染1例(2.17%)、肺部疼痛显著(0例)、血栓性静脉炎1例(2.17%),其总并发症概率低于一般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受到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的影响,增加了肿瘤疾病的发生概率,而此类疾病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选取科学的护理方式,关注患者的疾病发展和治疗情况,依据患者肿瘤位置制定护理计划,可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的痛楚。PICC法可在置管输液支持下减少患者在常规输液过程的痛楚,降低皮肤创伤、血管损伤对患者预后回复的影响。另外,该方式的护理方式较为简单,可及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机体指标,给予患者可靠的护理计划,从而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因此,将该方法应用至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促使患者血液循环处于较好的状态,降低了药物、穿刺等方式对患者血管的损伤。
        总的来讲,PICC法应用至肿瘤护理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整体治疗过程较为安全,方便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维芬. 肿瘤护理中PICC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v.26(S2):155-157.
[2]王继华, 侯庆先. PICC专科门诊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河北医药, 2019, 41(07):141-143+147.
[3]葛瑞瑞.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 v.49;No.309(01):19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