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萍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通道,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舞蹈课程美育价值的分析,提出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应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舞蹈节奏的感知,动态美的体验及情感的共情,强化课程审美教育等举措,以实现课程美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美育;
引言:舞蹈艺术美蕴含多种元素,在不同的舞姿造型、动作节律、舞美布景、舞台灯光等的配合下,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高校公共舞蹈课程,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魅力,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舞蹈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的美育价值
其一,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基于舞蹈本身的艺术特性,结合舞蹈艺术的独特审美过程,借助多样的舞种类别,在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与感知舞蹈的艺术美,增强学生的舞蹈思维与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素养。伴随学生审美素养的不断优化,通过舞蹈艺术中的民族性、时代性与艺术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而实现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美育目标。如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从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民间舞蹈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观看欣赏我国各民族优秀的舞蹈剧目(或舞剧作品),观看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纪录片,丰富学生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扩大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舞蹈文化的感知与体验,激发起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爱上中华舞蹈文化。
其二,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舞蹈实践环节,如舞蹈剧目表演、舞蹈编创活动等,以自由结对,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舞蹈技能运用于舞蹈编创获舞蹈表演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更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提升审美素养。
二、优化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美育的有效渗透路径
(一)提升对舞蹈节奏的感知
舞蹈是一门融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可以借助舞蹈音乐来营造舞蹈的独特氛围,展示舞蹈的独特动作语言,展现舞蹈特有的情感,动情并茂地将舞蹈的内容与情感展现在世人面前,形象鲜明地展示出舞蹈的艺术美与审美价值。如在实施舞蹈基本能力训练时,教师可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爱好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音乐,作为舞蹈基础能力训练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节奏伴奏下,既能准确掌握动作训练节奏,又能借助音乐所塑造的氛围,体会舞蹈的节律美育姿态美,进而获得用身体表达情感的基本能力。
对于那些最初不能准确把握音乐节拍,正确合拍完成训练动作的同学,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挑选一些节奏点鲜明、节奏感突出的音乐作品作为动作训练音乐,并从单一的动作练习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增强其对音乐节拍的感知与理解,逐渐熟悉并准确判断出不同音乐作品的节拍、强弱变化等特点;同时还可利用音乐本身的曲式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训练动作的动律节奏,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节奏感、敏锐性与协调力。
在这样的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舞蹈知识,获得舞蹈素养,另一方面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感知、感受与理解蕴含在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亲身感受舞蹈独特的审美追求,强化舞蹈的美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成为具有崇高审美追求和高尚人格修养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二)强化舞蹈的动态美感
舞蹈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具有时效性与情景性。学生在参与课程过程中,主要通过动态的身体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感知与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借助造型、姿态与动作等的动态表达,彰显舞蹈的姿态美、节律美、造型美、流动美,使学生在这一特定的运动的艺术情景中,不断强化其身体动作语言的感悟力与理解力,以增加学生感受舞蹈的美,表达舞蹈的美和创造性表现舞蹈美的能力。
如在开展舞蹈基础能力训练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古典芭蕾的身体能力训练体系,运用芭蕾的扶把训练、跳跃训练、舞姿步伐训练等内容,搭建起舞蹈基本能力训练的主体框架,有效完成对学生的基本姿态、基本动作,身体软开度等基础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颇具美感的身姿与优美高雅的气质,获得身体表达情感的基本能力,实现课程的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
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审美为引导,充分利用中华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传承中华舞蹈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如在开展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课前任务的方式,请来自该民族地区的学生,将其亲身感悟的本民族的舞蹈文化与同学分享,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该民族民间舞蹈初步感知,再通过教师对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析与风格韵律教授,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该民族民间舞蹈的知识技能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过程中,获得对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其内容的选择,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原则,将新时代高校美育要求与学科相融合,将传统课程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随着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已成为艺术课程教学的重点。舞蹈课程内容应强化蕴含其中的舞蹈文化内涵,借助丰富多样的舞种类别学习,来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舞蹈审美和人文素养。
因此,在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多层面重视对优秀舞蹈作品获舞蹈剧目的观赏,并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适时添加对所学课程内容相关舞蹈文化的赏析与理解,潜移默化的逐步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舞蹈艺术的内涵美与审美价值,准确表达各舞种的舞蹈风格与韵律。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高速发展,多种信息化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已广泛地运用到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中,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与便捷。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适时插入播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音乐、图像、影视作品等,对课程的难点或重点内容,还可利用设备的慢放与反复播放功能,引导学生反复观看完整的动作过程,并细致观察、模仿、练习该动作、舞段或舞句,直至完全理解掌握该课程内容。同时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加入,还打破了舞蹈课程教学的课内外壁垒,让课内课外连成一体,为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深入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与美,带来了便利,不仅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四)强化审美教育
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将课程实践与理论相融合,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相关内容,熟悉、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重难点,再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中,理解并掌握各项舞蹈技能,理解蕴含其中的舞蹈文化特征与内涵。通常,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其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舞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舞蹈的起源、分类、发展沿革、舞蹈风格、文化特征等内容,以充分挖掘和运用舞蹈学科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强化课程审美教育。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取蕴含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舞蹈教育资源,借助多种媒介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展现舞蹈艺术的美;利用书籍、图片或各类影像资料向学生传递舞蹈蕴含的礼仪文化、服饰美感、灵动造型等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听觉到视觉全面感受舞蹈的艺术美,在亲身感知、感受舞蹈艺术美的过程中,从理性和感性双角度,强化课程审美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在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舞蹈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融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珂.论新时期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育人模式[J].黄河之声,2020(09):78.
[2]殷芳园.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7):243+245.
作者简介:姓名:廖萍(196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万州,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