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扶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1期   作者: 陈爱珍 邵志红 于红珠
[导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
        陈爱珍  邵志红  于红珠
        (西平县芦庙中心学校  河南驻马店  463900)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帮扶时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而轻实践、重外在而轻内在的情况。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扶智教育必须培养和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改变评价方式,发挥教育联动功能,推动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扶智教育;乡村振兴
        扶智教育的“智”并非仅指“智育”,而是指围绕智育形成的影响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的综合。扶智教育是指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业帮扶,激发其内在力量,促进其自身发展,提升其“造血”功能的教育。因此,扶智教育致力于从教育的角度改善农村贫困的现状。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出发,扶智教育着眼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其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现状的角度看,扶智教育是提升其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阻断家庭代际贫困的传递。从社会发展的层面讲,扶智教育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增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扶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扶智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在学业成绩帮扶方面,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对留守儿童来说,提高自身学业成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家庭贫困现状的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和社会始终坚持以简单粗暴的物质帮扶为主,误导留守儿童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在学业成绩帮扶方面,政府和学校把精准帮扶任务交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出于学业成绩能量化帮扶效果的顾虑,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帮扶效果的唯一标准,轻视影响学生发展的其他因素。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帮扶以辅导作业、单纯提高成绩为主,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乡村小学的合并,班级的学生人数增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过程帮扶有心无力。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及时注意到每个留守儿童情绪情感的变化,未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帮扶。
        2、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顺利或有质量地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是高水平的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算和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小学教师则是单纯地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知识的获得,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唯分数至上,将成绩的高低以及理论知识的获得与否作为评价儿童的唯一手段,缺乏培养儿童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儿童获得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内化于心,使儿童形成死读书的思维模式。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并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能真正给予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帮助。
        3、在学习动力激发方面,教师存在重外因轻内因的倾向。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认知操作起调控作用的一种内部力量,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学习行为的各种能量,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基本要素,更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乡村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懂心理学知识的教师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动机方面的方式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措施是: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奖励等。外在的激励方式并不全都起积极作用,也容易使留守儿童因此产生骄傲感或挫败感。此外,学习兴趣的培养操作难、见效慢,以致大多数教师忽视留守儿童自身特质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不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扶智教育的对策
        1、培养和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和唤醒农村留守儿童内在力量是扶智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兴趣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而产生,对促进儿童思维过程积极化、提高认知加工水平、把学习引向深层次有积极意义。教师关注留守孩子的情绪情感,帮助儿童激发学习兴趣,对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有积极影响。教师可以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入手,引导儿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从注重儿童情绪情感的变化入手,以兴趣、愿望、热情等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留守儿童的情绪,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激发其学习动力。此外,教师应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消除留守儿童自身的无力感。
        2、改变评价方式,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影响他们学习的其他因素,例如关注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应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方法,克服自身的偏见,充分地引导家长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帮助儿童营造丰盈的内心世界。此外,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多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能力。
        3、发挥教育的联动功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需要共同发挥教育功能,三位一体,通力合作,多方面培育儿童的学习能力。首先,家长应提高留守儿童的参与度,学校和教师应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帮助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体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全面。其次,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育素养,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专业的帮助。朱小蔓教授曾写道: “作为非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引导着认知学习。”所以,教师切不可忽视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因素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后,教师不仅要提倡对留守儿童的物质帮扶,还要注重对他们的精神帮扶,主动避免出现帮扶形式化的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的良好发展关系到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培养,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扶智教育水平、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扶智教育存在的“三重三轻”的现象依然至关重要,依然需要引起广大乡村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琪.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8(6):39-51.
        [2]魏丹.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逻辑、实践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33):4-7.
        [3]赵兴龙.精准扶智:内涵与典型实践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8.
        [4]马多秀.道德关怀: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实践的重要维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6):8-12.
        课题信息:2020年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编号:20-HJYY-3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