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娣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杨屋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教师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的特殊性,易发生职业倦怠心理问题。为此,许多学者针对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加以了综合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的各类研究成果加以了疏理,明确了当前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并结合研究述评提出了启示与建议,对后续的研究加以了思考,并加以展望。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心理因素 研究述评
职业倦怠是指职业人员由于工作强度的持续影响,并且不能达到个人心理需求产生的倦怠心理。Smilansky(1984)认为职业倦怠心理包括认知枯竭、人格解体、情绪衰竭三方面的内容。Karen、Fiego&Singer(1995)调查发现,教师群体存在的心理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期待过高,长期工作于同一情景下造成的心理倦怠,繁重的教学工作。疏理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对心理影响因素的各类研究成果加以了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并加以展望,有利于推动本领域研究的深入。
一、国外的研究内容
国外学者针对小学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包括发生倦怠的结构、倦怠成因及及模型建构。意大利学者德玛如蒂(Demerouti)提出,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情绪衰竭和疏离岗位,并可以将成就感低做为独立因素。艾宾浩斯(Ebbinhaus)对英国293名样本加以了统计分析,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的疏离感、情绪的疲惫感、工作的无意义感与知识的耗尽感。
从研究历程来看,在上世纪中期间,针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研究多针对于个体,在80年代以后,研究更多考虑到了组织因素。如Rudd&Wiseman(1962)的研究表明,教师间的互动行为和相互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生活质量。低薪酬、与学生的关系、工作持续时间等。Holdway(1978)的研究表明,教师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多为内部因素,包括缺少成就感、职业发展不明等。Jennifer(1989)的研究表明,教师群体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有行政支持、同事与学生间的互动行为、教学氛围和教师等。NCES(1997)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原因包括多种,如社会根源、组织根源以及个人根源。英国的霍根(Hogan)提出教师对于社会认可有强烈的需要, 缺乏自信心的人易存在职业倦怠心理。
新世纪以来,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更加突出,西方许多学者也因此更加关注此方面的研究,研究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利思伍德( Leithwood )从多角度分析了倦怠与影响因素存在的相互关系,他总结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学校的管理。在此之后,布瑞恩( Byren )针对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加以深入研究。他在研究后提出了“人格因素”,他提出人格的差异会导致教师同样的工作环境下,对于等值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帕丁森(Beaucage)在2007年倦怠分为狂热期、停滞期、挫折期以及冷漠期,并对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加以了分析。劳伦斯(Laolonse)在2018年的研究中指出,职业倦怠的产生受到岗位状态、个体特征、职业特性、组织结构、社会支持的共同作用,他进一步提出心理方面存在高峰跃迁期以及低谷震荡期。
从国外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更多地关注教师角色冲突引发的过度工作负荷,并结合这方面的原因加以了深入分析,并对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加了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内容
疏理国内的研究文献,最早针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者是郭耀邦,《东疆学刊哲学版》1990年版发表了他的论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他结合实证,提出了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原因与个体原因,并指出了避免途径。发展到2003年,针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类研究处于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学者李永鑫、伍新春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们针对职业倦怠的分析不仅注重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实证,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并采用量表来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003年,伍新春、王国香等人加以了更深入的研究,并编制出了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实践表明,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可以达到心理测量的要求。此外,国内有关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结合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了倦怠与教师评价的关系、倦怠与社会认可的关系、倦怠与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些研究中,主要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赵玉芳(2005)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发生职业倦怠的客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等。王芳、许燕(2012)的研究认为,小学教师群体职业倦怠产生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呈现出负相关性,这也表明社会力量支持可以对教师职业倦怠起到支持作用。黄赐英(2016)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还会受到角色边缘化的作用,表现为教师较少参与教学决策的机会,教师的教育理想与集体利益存在矛盾。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包括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学校、社会等相关因素会发生共同作用,会对小学教师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还需要发挥多种措施的共同作用。
三、启示与建议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师存在职业倦怠,这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两者存在相互作用,因此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缓解教现有的职业倦怠程度。建议学校要积极开展团体活动,让教师有时间和空间可以表达其内心感受,不同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可以提供认同上的支持。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学校如果有条件可以面向教师注重心理咨询服务,要向面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一样,倾听了解教师个人的心理诉求,以全面掌握教师的心理状况,研究其发生的原因,对教师职业倦怠加以多方面的干预。教师还要掌握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培训,使教师可以掌握职业倦怠方面的相关知识。建议教师要意识多阅读心理学的书籍,发现存在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最后,还要获得家庭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配偶和子女要关注其心理状态,有效发现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要给予必要尊重、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占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安庆师范大学,2020.
[2]张燕.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心理月刊,2020(9):46-47.
[3]车轩.小学教师的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4]邓彩艳.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20(3):247-249.
[5]盛美齐.小学初任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6]吴园园.小学低年级教师课堂关怀行为的现状研究——以上海市Y小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20
[7]庞文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内观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9
[8]叶梦非.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使命感关系——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