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 郑毅敏
大连大学
摘要:本文在健康信念理论及态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并根据新冠疫情时期严峻形势下大学生的认知态度以及生活方式,沿用外显性和内隐性两种生活方式的概念,构建了全新的大学生生活方式量表,从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性、感知罹难性三个维度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确定数据来源,利用22.0、Excel、SmartPLS3.0软件对数据分析,并经过模型检测最终得出了健康信念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具有正向影响,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新冠疫情;健康信念理论;量表
0.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重大疫情的爆发等社会生活应激事件,往往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复杂而深刻的多重影响[1]。国内外相关研究业已表明,社会生活应激事件、重大挫折及其无效应对常常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关注并进行调适,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与障碍[2]。本研究在健康信念理论及态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新冠疫情时期严峻形势下大学生的认知态度以及生活方式,构建了全新的量表与模型,从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性、感知罹难性三个维度分析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情况,利用SPSS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了信度与结构效度检验,并为了进一步检测模型及其信效度,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和Bootstrap再抽样,最终得出了详细的研究结果。
1.概念界定
1.1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最初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之后被引入营销学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王冬等研制了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认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等维度[3]。从感知的手段可以将这些维度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两种,即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和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分别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促进健康的行为和间接感知测量到的促进健康的行为,它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界定既全面又清晰,因此本研究沿用这一定义。
1.2 健康信念理论相关理论
健康信念理论(Health Belief Model)聚焦在个体的态度和信念,是最早尝试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它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cker等学者对其加以修订[4]。该理论包括四个核心内容:
① 感知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对其自身出现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自我感知可能性,比如吹冷风可能会感冒。
② 感知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指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所引起的某种疾病对身体、心理和社会带来的后果判断。
③ 感知利益性(Perceived Benefits),指个体认为因改变不良行为而对其可能产生益处的可能性判断,比如坚持长跑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④ 感知障碍性(Perceived Barriers),指个体认为从改变不良行为到采用健康行为,他自身遇到困难或付出代价的可能性判断,比如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懒惰
2.研究模型和假设
根据研究假设,从健康信念理论的四个核心内容(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性、感知罹难性、感知利益性)出发,把大学生对“新冠肺炎”态度作为中介变量,最后具体来看自变量四个感知对因变量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设计具体模型和量表。
在正式调研之前,为了使问卷更加合理、科学,更加便于理解,安排了一次预调研,调研目的是了解被调查者对量表涉及的问题能否理解,是否有歧义等等。并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预调查的42个量表问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检验得知,感知利益性和感知严重性题项重合很大,SPSS显示感知利益性因子分析题项不是特别显著,故此剔除感知利益性,不做深入研究。所以更改了假设及模型:
3.研究方法
3.1样本对象
本次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受疫情影响,问卷不便在线下发放,所以采用自愿抽样中的网络调查,共回收586份问卷,剔除空白过多或前后矛盾等无效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58份,样本中,男生占38%,女生占62%;一年级占31.4%,二年级占32.3%,三年级占26.2%,四年级占9.0%,研究生占1.3%,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变量测量
本研究涉及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两个主要变量,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到5程度递增: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本研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获取前人所采用的研究指标或量表,结合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部分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其次,对于现有文献中没有完全合适的量表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前期访谈来获取测量指标。最终本研究正式采用的调研问卷中共有26道题目对这两个变量分别进行了测量。
3.3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了解量表数据及内容是否合理、有效,利用对各维度分量表及总量表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得到了各量表及总量表的系数与值如表2所示:
由表3可知:无论是分量表还是总量表其系数值都超过了0.8、值均超过了0.7,表明本文所用的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4模型检测
为了进一步验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使用Smartpls3.0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经过对所有测量项的标准负载进行计算,每个测量项的标准负荷均超过了0.7,每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除了感知严重性也均超过了0.8,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而且所有的变量AVE均高于0.6,CR值都高于0.8,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为了更进一步的验证模型的区分效度,本文对比了每个变量的AVE值的平均方跟和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所有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大于其变量的相关系数,证明量表的区分效度达到要求。
Bootstrap再抽样方法是PLS路径建模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对初始样本进行有放回的反复随机再抽样,对每一组再抽样样本进行相同的模型估计,用得到的多组参数估计值计算t统计量,对PLS路径模型中重要参数进行检验。Bootstrap检验的原假设认为被检验的某项系数为0,如果拒绝原假设,则认为该系数显著不为0。本文采用SmartPLS 3.0对模型的载荷系数和路径系数进行bootstrap检验,从表4检验结果看,测量模型的载荷系数、结构方程的路径系数都通过了统计检验,可认为这些模型系数都显著不为0。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根据数据可知假设H1,H3的P值均小于0.01,假设H2的P值小于0.001,说明健康信念理论对大学生“新冠肺炎”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感知障碍性对态度的转变影响因素最大,感知严重性和感知罹难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给大学生“新冠肺炎”态度带来正向影响,三者同时起到了警示作用,会影响“新冠肺炎”态度发生44.0%程度上的变异。
(2)根据数据可知假设H4的P值小于0.01,假设H5的P值小于0.001。说明大学生态度发生转变后更容易改变其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会意识到“新冠肺炎”对身体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以及带来的负面心理情绪和社会上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积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安全观。同时,态度的转变也将改变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外在的表现将发生15.2%程度上的变异,大学生会意识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重要性。
(3)大学生对“新冠肺炎”态度与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由量表数据分开处理结果得知,男生“新冠肺炎”态度=0.797,女生“新冠肺炎”态度=0.341,说明健康信念理论会使男女生“新冠肺炎”态度都会发生转变,但男性比女性对“新冠肺炎”态度改变程度更高。男生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0.472,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0.372,女生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0.028,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0.140,说明性别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也具有显著影响,且男性比女性在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和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都具有更为明显的正向影响。其中女生假设H4的P值大于0.05,表明女性态度的改变对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并不显著。男生假设H4的P值小于0.001,这表明男性更在意现存的生活方式问题,更有意向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定期检查、压力管理、人际社交等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
(5)“新冠肺炎”态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的作用更大。对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学生“新冠肺炎”态度之后,假设H5的路径系数β=0.433,被证实态度发生改变针对内隐性健康生活方式是具有明显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的,此影响高于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发现“新冠肺炎”对健康造成危害时,更倾向于通过压力管理,人际社交等内隐性行为来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比较而言,假设H4的路径系数β=0.390,=0.152。结果表明“新冠肺炎”态度“对体育运动锻炼、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定期检查等外显性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较小。
4.2建议
(1)对学生个人,要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是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给自己建立积极的应对观念。尤其对女同学来说,提升心理抗逆力,培养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很必要,在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进行放松,也可以尝试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事,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疗法,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理性认识和看待自身心理问题,如果情绪失控,要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支持,努力改善自身心理状态
(2)对家庭,家庭要回归教育本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培育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空间,在协同共构中发挥着有力的基础作用。面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家庭要与学校教育主动协同,形成共构共育的育人格局。
(3)对高校,高校应定期开展成熟成长特别主题教育活动,并且要根据群体特征适时开展学生的在线心理辅导,发挥全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人员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疫情的正确认知,建立积极正向思维和行为,学会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学会隔离信息,引导大学生不要过度关注疫情信息、注意身心和谐,
(4)对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教育在协同共构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社会各界要营造良好环境,树立系统思维,拓宽育人视野,共同参与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王赫,马红霞,罗红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22):64-67.
[2]刘欣. 新冠病毒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探讨——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33-136.
[3]王冬,许宏,吴娴波.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J].中国学校卫生,2017,(32):28-30.
[4]Rosenstock, I.M., Strecher, V.J. & Becker, M.H..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ff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1988,(15):17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