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两翼”的大学生军训管理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1期   作者:吴明圣 张 虹
[导读] 军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其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
        吴明圣 张 虹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省南通市226007)

        摘要:军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其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大学生军训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苏省大学生军训现状及大学生军训管理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一体两翼”的大学生军训管理模式。
        关键词:军训,大学生,一体两翼
        一、江苏省大学生军训调查概况
        为了摸清江苏省大学生军训基本现状及效果,问卷设计从5个维度展开:军事训练项目、国防认知、人际关系、心理状态、作风形成。针对5个维度,设计调查问题,以期了解军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1100份, 回收率100%,去除不规范问卷58份,实际有效收回问卷1042份,有效问卷率为94.72%。
        二、江苏省大学生军训现状分析
        (一)军训效果分析
        1.军训增强了大学生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爱国精神力量,在其引导下,人们更加关注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更加愿意为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权益努力抗争,甚至献身。据调查问卷可见,91.36%的大学生感觉军训增强了其国防意识。在完成军训任务后,87.91%的学生保持了国防意识。可见,军训培养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唤醒了大学的爱国情怀,并有持续效应。
         
        2.军训丰富了大学生生活体验
        目前,军训项目主要有:队列训练、喊军事口号、叠被子、匍匐前进、拉歌、半夜拉练等。除正常军事训练,有些高校还设置战地救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等科目。各大学开设的实训项目有差异具体如下表2所示,接受调查的学生都参加了表中前三项目训练。多种内容的军训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82.41%的学生认为军训比较艰苦,能提意自己的意志力;86.37% 的学参训大学生感觉军训内容丰富了大学生活,是值得的人生经历。
         
        3.军训提升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根据调查,82.26%的大学生感觉军训促进其与同学、班主任、教官等的交流,增进了集体成员间的友谊;12.33%的大学生认为军训对其人际关系基本没有影响;仅有5.41%的大学生感觉军训期间羞于交流。另外, 78.82%的大学生感觉辅导员工作认真,能做好入学教育、深入班级、跟班军训、选好班委等。80.91%的学生认为军训教官尽心尽职、专业素养高。当然也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官懒散,辅导员苛板不近人情。
        4.军训纠正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大部分参训大学生感觉军训让他们坚强了意志,改善了行为习惯。72.46%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军训,他们更加注意锻炼身全、更加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更加注意内务和个人卫生等。这些改变,都将有利于今后大学生宿舍文明建设和学纪校风规范的落实。
        (二)军训不足分析
        1.军训中大学生心理状态不容乐观
        军训有着机械性、重复性和简单性特征,容易导致大学生军训中产生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抗拒。军训动员能给予学生军训的积极心理影响,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进与心理疏导,但是军训中大学生的抗拒心量还是存在的。根据表3可以看出,有24.76%的大学生有不良心里反应;仅56.43%的学生有积极心里影响。在有消极心里影响的学生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烦躁和逃避等,甚至极少数学生还出现抑郁。
       
        2.军训效果延继时间较短
        56.43%的大学生能从军训中获得积极心理影响。其中78.28%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积极心理保持15天,61.54%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积极心理保持15天到一个月,40.04%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积极心理保持1到3个月,30.81%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积极心理保持3至6个月,仅19.22%的大学生能将这种积极心理保持6个月以上。可见,军训效果延继时间较短的特征十分明显。
        
        图1:军训效果对大学生持续时间图
        3.学生对军训的评价有褒有贬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军训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军训表示很喜欢的大学生有21.45%,对军训表示一般接受的大学生有45.82%,不喜欢军训的大学生有4.76%,表示无所谓的大学生有27.97%。当调查大学生,如果可以自主选择,选择军训的大学生占比为47.55%,而52.4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申请军训。
        
        图2:大学对军训的评价图
        三、军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军训过程中重身体训练轻心理辅导
        1.军训内容重身体训练
        军训内容项目很多,一直以来军训主要还是以身体训练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教育教学更关注对学生个性发展、精神引导以及生命活力的重视,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的军训已经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军训中的身体训练以重复性、强制性、精神服从性为特征,这些特征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数活性和自由性有一定的冲突。在一定的程度上容易产生或助长大学的焦虑、强迫、烦躁等心理
        2.军训内容设置与大学生偏好内容不符
        大部分高校军训中对军训内容设置主要集中在队列练习、喊口号、叠被子、拉歌等;而对学生喜欢的半夜拉练、战地救护、轻武器射击、军事常识等项目内容设置较少,甚至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这些学生喜欢的项目,如下表4。有学生表示,在军训中都没能摸上枪,更别说有射击练习,多少让他们有点失望。67.23%的学生认为军训内容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部分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认为,军训内容和他们当年在大学时的训练项目基本一样,10多年没有发生变化。
 
        3.军训质量考核过分强调显性训练
        对军训效果的考核与评价主要依靠最后的军训汇报演出,其考核评价的重心也放在军训汇报演出时方阵的气势、队列步伐的整齐度、学员对口号和命令的识别与服从情况等方面。这样的考核会让教官在军训中把重心放在大学生的身体训练上。让学生在军训中所掌握的军事技能相对有限,对培养全面的军事技能有影响,不利于学生军事综合能力、军事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虽然,军训结束后的汇报演出是传统项目,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是过分依懒其在军训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必然会造成军训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全面军事素养培育等的忽视。
        (二)军训成效难以巩固持续
        1. 教育系统没有完善的军训衔接体系
        目前,教育系统没有完善的军训衔接体系。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军训,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会开展军训,但是军训开展的形式和内容基本一样,没有前后梯进、上下衔接和“层次感”。对于军训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通常只有简单的表彰(如口头表扬、或通报表扬),没有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学校在军训过程中,倾向于军事技能项目训练,不注重军事理论教育,而军训中的军事理论更能够巩固军训效果、拓展大学生国防视野、提升大学生国防综合素养。
        2.大学军训成果巩固措施不力
        当军训结束后,大部分高校很少有后继国防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学校没有能把军训过程中的纪律规范、作风成果等运用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很少有学校继续开设国防理论知识推进军训成果。在大学生干部培养、大学生入党培训等方面没有加入国防知识;大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开展中也少有国防教育有关的主题。如果高校没有形成军训成果后继固化的具体可持续性的机制,难免会造成军价值的缩水和军训效果的短暂性。
        3.大学生自律能力有一定的不足
        当军训结束后,学生从紧张中松懈下来。如下表5可以看出来,学生军训期间表现强度较高,但军训结束后,在军训期间形成的作风和氛围就会渐渐松懈,学生回归到军训前的状态。
      
        四、构建立“一体两翼”的军训管理模式
        (一)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
        以人为本、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一切工作开展和落实的起点。高校军训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军训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将军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化,以实现军训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军训动员及准备期间应体现以生为主体的民主性
        军训动员及准备期间,特别是确立理念和相关制度制定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顺利与否,往往取决于起初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在制订军训制度、军训项目和模式时,必须广泛收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采纳大学生的建议。通过民主集中方式确立军训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制度。
        2.军训实施过程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遵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构建具体高校的军训管理模式。为了突出大学生为中心,在军训过程中应该精心挑选优秀学生当任军训编制的管理人员,如:学生指导员、正(副)班长、通讯联络员等。学生干部在军训中起到“兵头将尾”、“桥梁纽带”效应,这样有利于体现“平民管理”,减轻班主任、辅导员及教官管理压力,提高军训管理效能。
        3.军训结束后推行基于“传-帮-带”式学生为主体的长效机制
        军训结束后,要使军训成果巩固、持续下去。可以将军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选入学校军训准教官资源库,将其作为来年军训志愿服务生,为下届新生军训做好预备教育工作,实现“传-帮-带”。在军训结束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日等组织开展与国防教育主题相关的活动,巩固和拓展军训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国防社团,培养国防骨干分子,组织相关学生国防活动,为征兵等工作开展做支撑。
        (二)军训教官为“第一冀”
        1.优化军训教官的训教综合能力
        现役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是目前高校军训的主要教官,也有部分高校选任部分上届优秀军训学员充当教官助手。教官的文化水平普通不高,军训身体训练指导能力强,但理论、理念与文化教授能力不足。所以,建议军训教官在执教前做好国防理论知识的培训,或选派军校国防高年级学生执教,充实军训教官的指导能力。军训教官不仅要掌握充分的军事技能,而且应该具备适合大学生的军事或国防理论知识。
        2.健全军训稳定的教官师资队伍
        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等独立机构,通常挂告在学生处、保卫处、体育部等机构。学校没有稳定的军训师资。所以,高校应该与所在地方的军事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民政、人武部及驻地方部队联系,强化校军深度合作。将上述部门的军事人员加入到学校军训师资库。通常过校军共同开发,构建高校军训人才培养体系,对军训项目开设、军训师资队伍建设、军训质量控制、考核评价等进行规划和完善。只有通过校军合作,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研究和规划出军训教学保障体系。
        (三)班主任辅导员为“第二冀”
        1.班主任辅导员在军训中的定位
        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基于军训开展大学生政策思想工作有着良好的环境基础和优质的氛围,通常教官担任军事训练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可以担任政治思想指导员。通过军训,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渗透给大学生;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是管理日常事务的执行者,辅导员要做好军训过程中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安排学生的训外活动、做好宿舍管理,入学教育,心理问题疏导、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等。虽然上述事项不是军训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到军训效果。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的授课人。
        2. 班主任辅导员协助教官开展军训教育管理
        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在新时期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学生军训己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在高校军训管理环节依然存在待解决的问题期待。班主任辅导员在大学生军训过程开展相应管理方面的工作,应该注意切实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全面配合军训教官开展军事训练工作;强化大学生日常管理,贯彻落实好军训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多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军训生活;关注大学生军训心理状态,引导服务好参训大学生。
        作者简介:吴明圣(1977.08-),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专项课题”;级别:省级;项目名称:“基于“一体两翼”的大学生军训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